您的位置  皮革

保两岸青山 护一江碧水

 山环水绕中的重庆市巫山县新县城。
 王忠虎摄

 重庆九龙坡区实施跳磴河综合整治工程,还水清岸绿。图为雨后工人正在清理河中漂浮物。
 周 舸摄

  重庆市南川区乡村风景。
  瞿明斌摄(人民视觉)

  扫码观看更多内容

  大重庆,大在哪里?

  大在山——8.24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山地占了76%,丘陵占了22%,河谷平坝仅占2%。渝东北靠大巴山,渝东南依武陵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巴渝大地的典型地貌。

  大在水——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00多公里,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构成庞大复杂的境内水系。

  大在库区——三峡工程百万移民,重庆占了85%,仅万州区就有移民26万多人。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重庆积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脱贫攻坚中激发绿色活力,在民生改善中践行绿色发展,巴山渝水铺展着生态文明新画卷。

 

  石头山上生林海

  崔 佳 王 嫚

  向宗满从枝丫上摘下一颗李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送到嘴里。连吃三颗,他清了清嗓子说:“终于解渴了!”

  远处满山苍翠,近处果实累累。又到了脆李收获的季节,这也是向宗满每年最忙的时候。一大早,他就张罗着采果、装箱、发货,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两坪乡华家村在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部,位于长江巫峡口第一层山脊的背面。一路上山,仿佛徜徉无边的绿海,令人心旷神怡。车窗外,李子林绵延成片,与生态林织成高低交错的绿锦,从长江岸边铺展到山上的远处。

  “倒回去几年,可不是这样”,向宗满苦笑着说,“那时候,这里的山上光秃秃一片,都是石头。”

  巫山是重庆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7.4%。碎石多,泥土少。过去有的山头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贫困,源于地少石多。前些年,土里刨不出“金果子”,这里的村民大都外出打工。

  石漠化区域山多田瘦,治理的主要手段是造林。“但造林也有讲究,得因地制宜,”巫山县林业局造林科工程师周厚林说,有的土质适合经果林,有的更适合生态林。还有的地方土壤贫瘠,需要用钢钎开山,引水上山、背土上山,挖大坑、填沃土。遇到伏旱,苗木枯死,再重新补植。“客土栽植、混交造林、精细管理等办法,都在综合运用。”

  靠着奋战的劲头和科学的方法,巫山13.6万余亩“石头山”终于生出了“林海”,新增森林面积近万亩,建成巫山脆李生产基地0.75万亩。如今,大部分脆李树已挂果投产,在为江岸织绿的同时,也变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致富果”。

  “我两年前就脱贫啦。”脆李3年挂果,第一批李子成熟,向宗满赚了1.6万元。“等地里6.9亩的李子全都丰产,一年卖个七八万不成问题。山绿了,人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儿,没错!” 采完果,迎面走来的向宗满笑容绽放在脸上。 

  

  绿水潺潺绕村流

  本报记者 崔 佳

  见到李刚的时候,他正带着村民在河边忙活。“前几天,下了几场大雨,上游冲下来的枯枝和垃圾得捡干净,石块多的地方还得调挖掘机。”顺着李刚手指的方向,清理过的小河溪流潺潺,河水清亮见底,岸上的庄稼和果树郁郁葱葱。

  这里是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街道岚马村,小河名叫蔡家沟。“别看这小河不大,它流入斜阳溪,斜阳溪可是长江的一级支流。”

  李刚是岚马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里的村级河长。“小支流不保护好,长江水咋清得了?”李刚告诉记者,经过河道治理和环境保护,蔡家沟这个原来出了名的“臭水沟”,现在被评上了重庆市最美河流示范点。

  73岁的村民查德奎告诉记者,以前这条沟又脏又臭,大家都绕着走。现在水清了,鱼儿和白鹭又回来了,村民们吃了晚饭喜欢在河边散步,城里的娃儿还来这里写生。

  顶着午后的骄阳,李刚开始了当天的巡河工作。长涪页岩砖厂就在河边,李刚是这里的“常客”。他找到厂长李成全问起了砖厂环保技改的事情。“脱硫的烟囱建好了,污水现在能循环利用了,环保的事情我们也上心着呢。”李成全回答。

  夕阳西下,李刚回到办公室,填写当天的河长巡查记录。记录本上,以往每次巡查的时间、线路、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等,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手机上也要报”,李刚拿出手机,点开“重庆河长制”APP,登录后熟练地填报相关内容。“做不了假,去没去,是坐车还是走路,都查得出来。”获得全市“最美护河员”荣誉的李刚,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上也想出了好办法,“村民用的农药药膜,我们采取有奖回收,奖品不算多,主要是让大家树立环保意识。”

  涪陵区河长办负责人李敏介绍,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目前,长江、乌江干流涪陵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97个河库监测断面水质合格率由55%提高到86%。

  

  库区人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崔 佳

  天气晴好的时候,69岁的杨元太喜欢登高看长江。“我们以前的村子和集镇,已经看不见了,三峡工程蓄水时淹没了。”他指向远处的江岸,如今是一片葱绿。这里是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杨元太在这里出生,经过数十年在外打拼,6年前他又回到了家乡。

  杨元太感慨,与20年前下中村开始移民搬迁时相比,眼下的一切有了巨大变化,“就说环境吧,镇里现在有4个公园,还有峡谷和登山步道,村民们锻炼休闲的去处,不比城里少。”

  回乡后,杨元太流转1500亩土地,投资建起了果园,种下龙眼近千亩、特色荔枝100亩、优质枇杷200余亩、优质蜜柚200亩。沿坡而下进入果园,成片的果树布满山岗,鱼塘水景点缀其间,波斯菊、格桑花将新修的道路打扮得色彩斑斓。平坦处,正在施工的特色民宿小楼雏形已现。

  “我小的时候,村里就有荔枝树”,杨元太告诉记者,老村子和古镇没了,为了给子孙留下点儿记忆,他想到了种荔枝。而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树林看来,杨元太的举动还有更深意义。“移民搬迁之后,不少村民外出,土地荒了,人气没了。”他说,杨老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村里搞果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帮助村民增收,还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移民搬迁的重镇。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牺牲奉献,如今幸福的生活是他们心底深深的慰藉。

  夕阳落山,华灯初上。70公里外的万州城区,兰桂芳正准备上班。2002年移民搬迁之后,兰桂芳开了一家只有5张小桌的烤鱼店,如今已发展到4家门店、400多张大方桌,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一天能卖两吨鱼。

  “搬迁之前,我们家收入每月也就几百元,日子并不宽裕。”兰桂芳说。随着生意一天天做大,兰桂芳不仅招聘移民务工,还将烤鱼方法教给他们,帮助他们在异地他乡创业安家。

  库区人过上好日子。“感觉换了一种活法,我们也要多为好生活做贡献。”兰桂芳指着店里的烤鱼炉说,以前用炭火,现在电烤,更环保。

  生产、生活、生态,三峡移民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正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

  

  土家寨吃上旅游饭

  本报记者 李 坚

  酉阳,是渝东南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出县城,穿山越岭,一路雾气缭绕。1个多小时后,坐落在大山里的花田乡何家岩村到了。路口处,一座土家族吊脚楼风格的3层小楼古色古香,“农门客栈”招牌映入眼帘。今年48岁的客栈主人何雪峰和妻子打理着这个农家乐,还种了16亩水稻,去年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几年前,何家还是另一番境况:2011年妻子务工时意外摔伤,无奈之下,夫妻俩回到村里,妻子看病,两个孩子上学,仅凭家里两亩地和打零工收入,日子很是难过。

  花田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好水优,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然而,闭塞的交通一度让何家岩村陷入贫困。

  2013年,花田乡建起了5000亩有机水稻核心示范基地。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扶持鼓励农户种植有机水稻。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何雪峰开始在自家两亩地里种水稻。村里通了水泥路之后,“酉阳贡米”的招牌开始飞出深山。何雪峰及时流转村民土地,种植了近10亩水稻。勤劳能吃苦,加上销售渠道顺畅,2015年,何雪峰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生活条件好了,何雪峰的心思也活络了。何家岩村离花田梯田、菖蒲大草原不远,村里至今保存着不少土家原始民居,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着游客纷纷涌入,他有了开农家乐的想法。

  扶贫工作队为何雪峰家作了整体规划,帮助申请旧房改造项目资金,还提供了贷款担保。很快,何雪峰的老木屋扩建成小楼。2017年,“农门客栈”正式开门营业。“8间客房,加上餐饮,去年客栈毛收入超过4万元。”何雪峰笑着说。

  何家岩村2015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村里有37户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黄鹏飞说。

  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离开的年轻人开始返乡。何雪峰的儿子何锐也回家做起了电商,销售贡米。如今他家的米不仅销得快,利润还增加60%。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5日 13 版)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