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饲料

神奇!小麦一次施肥,管用“一生”

在播种时,专家们将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随后做起了“甩手掌柜”——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长达240多天的生长期里,这一次施肥支撑起了小麦“一生”的营养。

01

是肥料神奇?是技术先进?

抑或是专家太懒?

六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马庄镇的“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大面积示范田进行了机收实打测产,结果显示:较农民“传统施肥+多次追肥”方式,运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小麦平均亩产为717.5 kg,每亩增产42.3kg,增幅6.26%,亩增收140元以上,减氮增产效果显著。

一次施肥营养管“一生”,增产,增收还减氮,眼前神奇的一幕源自专家们长久地努力。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是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其它地方农科院、农科企业,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四个典型种植区,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联合攻关,协同作战,最终经过十多年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理论,到技术,再到产品,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我们掌握了一次性施肥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匹配的理论,研发出专用精准缓控施肥,开发出一次性施肥精准联合作业机,以及一整套“傻瓜式”一次性施肥技术,并形成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03

如何做到一次性施肥就能满足

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营养所需?

刘兆辉告诉记者,由于普通氮肥养分转化速度快、易流失,要用专用缓控释肥,让肥料释放高峰和作物需求规律相吻合,所以包膜很关键。他表示,“通过产品的配伍筛选和自主研发,通过材料、工艺优化及多年大规模的田间对比试验,攻克了包膜紧实养分不释放和包膜难降解的问题,成功开发出了小麦专用一次性施肥产品,产品具有膜材易降解、安全环保、环境友好、成本低、投资少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玉米、水稻,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长达240多天,按照常理,必须多次追肥才能满足需求。为此,科研人员研制了专用缓控释肥,使超长生育期的小麦和长期淹水的水稻一次性施肥成为可能。

氮是小麦生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可使其茎、叶茁壮生长,增加叶绿素,促使小麦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但氮肥被过量施用,反过来导致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因此,如何减氮增产成为农业科研人的课题。

刘兆辉告诉记者,“一次性”和“专用肥”,确保着减少氮素投入,符合国家药肥双减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减少人工,降低成本。

十年来,该项目课题组在全国进行了750多个田间试验,在玉米、水稻、小麦四大典型种植区建立了7个万亩以上连片示范点。多年试验表明,在减少氮投入15%~20%前提下,冬小麦运用一次性施肥达到了不减产目的,每亩省工100元。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减少氮投入15%~20%及节水40%的前提下,冬小麦亦可实现小幅增产。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已将本技术作为重要技术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其也已在9个大型肥料和农机企业转化。上述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也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仅在山东省,截止2019年底已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

另据了解,本技术得到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来源: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斗鱼不续约张大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