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物语
当喧嚣的城市沉浸于现代技术的追求,传统的农耕工具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了我们逐步模糊的记忆。这个春天,记者走进永嘉县桥头镇夏园村时,却忽然发觉,这里的农耕记忆复活了。日前,村民自办的夏园村农耕文化展示馆正式落成。
村办公楼离村口不远,今年正月初八刚刚落成,建筑共三层,面积达700余平方米,是个集娱乐、老人休闲、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农耕文化展示馆是村党支部陈明金牵头创办,设在办公楼的三楼,在大约120平方米的展厅里,有序地摆放着260多件农耕展品。
“弹棉弓是最难的。棉弓上的牛筋调太松、太紧了都不行,否则,棉花就会粘着敲不掉。要像拉胡琴一样,弦要调标准。” 61岁的陈明昆在展示馆里一边指着自己捐献的弹棉弓,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一床床又松软又保暖的棉被,都是我们手工一锤一锤弹出来的。弹棉作为一门老手艺,曾是很多温州人的谋生手段,有俗话说:‘温州弹棉郎,背弓走四方’……”
见记者好奇,陈明昆拿出放得整整齐齐的两米多长的弹棉弓。弓弦在他的敲打下,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像一首美妙的音乐,仿佛让人看到了弹房里棉絮飞扬。这点点絮花,慢慢变得蓬松起来……
陈明昆说,以前当地有一个传统,女孩嫁老公,都要带几床用土棉弹的棉絮被嫁过去。于是,弹棉花匠就有了生意。就这样,陈明昆16岁开始外出弹棉谋生,这弓陪伴了他足足30多年。在那些在外闯荡的日子里,他曾到过黑龙江、江西和云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十几年前,陈明昆在新疆转行开起了饭店,现在已把产业交代给了4个子女们来经营,自己就在老家享清福了。
锄头、箩筐、犁头、扁担、石磨、风车、猪槽、猫碗、钉耙、斗笠、蓑衣……我们目光所到,不再是普通的农耕工具,也不再是平常的农家生活写照。这里是一段农耕文化的历史,也是一首纪实诗篇。凝视着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场景,纷繁而又协调,平凡的外表却无不细诉着它们的曾经。
1983年,陈明金去四川省遂宁市经商。2010年11月,他当选为夏园村村支书。上任后,陈明金通过摸底调查得知,全村460名村民中,有80%以上在外地经商,孩子也均在外地生活,很多人连桥头话也不会说了。
去年春节期间,陈明金看见几个从外地回村的孩子,都已经不认识他们父辈、祖父辈用过的农具了。“下一代这么快就忘记了上一代赖以谋生的工具,他们会不会丢掉上一代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呢?”陈明金为此很担忧。
陈明金提出,建一个农耕文化展示馆,这得到了村民们的赞同。在展示馆楼下的大门上,贴着一张集资款明细表:“陈明金7万元、陈飞平7万元、陈忠5万元……”表上记录着近60个村民的名字及捐款金额。自从去年3月份农耕文化展示馆大楼开工以来,陈明金放下了手头的生意,一年里回了8次老家,协调和督促工程进展。
今年春节,外出的村民都陆续带着孩子回乡。65岁的李牙妹老人牵着7岁的孙女陈佳佳,兴致勃勃地来到展示馆。起先,佳佳叫不出任何一件展品的名字。李牙妹就带着孙女一件一件地看,报名字给孙女听。
“这些农具是我们的曾经,也是我们对下一代的希望,”陈明金深情地说,“从夏园村走出去的老板,都是靠自己吃苦耐劳开辟事业,他们希望下一代也能将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下去,更多了解农耕文化,了解父辈的创业经历。”
“再不收集这些农耕工具,它们在实际生活中都已经用不到了,有些还当柴火烧掉了。等到老房子一拆完,再过二三十年,有可能就不复存在了。”陈明金说,今年清明前后,将会有许多村民回乡祭祖,到时,将动员他们捐献更多的物品进展示馆,并为每件物品标上名称和具体的用途。
在温州,百姓自发建设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并不是第一家。做得比较成熟的,还要数瑞安的荣祥村。2009年,该村创办了温州市首个农耕文化展示馆,这些烙满过去农村劳动生活印记的民俗物品,让参观者无不感叹劳动者的辛勤和智慧。到目前,已吸引了5万多人(次)前往参观。
据该村村支郑华介绍,除了参观,他们更注重农耕文化的互动体验。参观者来到那里,可以参加捣糖糕、磨豆腐、踩水车、果蔬自助采摘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了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2010年,荣祥村实现了经济总收入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128元。
“只因这份浓浓的家乡情结。”陈明金道出了心声,不管在外经商做得如何好,都想在老家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归宿和一份值得保留的永远回忆。“到农博馆来,你就能看到农村发展的轨迹、先辈生活的痕迹以及农耕文化的根基。”
“一夫不耕,或授以饥;一女不织,或授以寒。”当人们轻触那些农具,或许有些往事就会历历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仿佛有生命,淡淡地诉说昨日果实的丰收和田园的恬静,让人们感到先人们的智慧在农耕文明中熠熠生辉。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农家物语
当喧嚣的城市沉浸于现代技术的追求,传统的农耕工具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了我们逐步模糊的记忆…
-
“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启动未来5年培养超35万名新农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 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 河北肃宁:识农具 体农耕 劳动研学进校园
- 航头中心小学打造“农之廉”校园文化品牌
- 点赞!沂水农民“发音人”!
- 【5G麻辣烫】种田耕地有了“新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