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文物故事:小锄头“挖出”百万亩胶林 让开荒植胶提速
开栏的线年是海南农垦博物馆开馆8周年。新一轮农垦改革即将收官,海南农垦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1972年,我从东太农场中学毕业后,去参与开荒,当时用的锄头容易卷边,最多只能用一个月,影响了开荒进度。”上世纪70年代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广州兵团,现海南农垦)第二师第二十二团武装连工作的林旭飞,谈起当初使用的锄头时一脸苦笑。
如何解决锄头缺口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那些年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垦荒建设,很多地方的人在用金鸡牌锄头,我们的采购员在南通机械厂门口打地铺蹲守抢货,也无法满足垦区使用锄头的需求。”现年92岁的原海南农垦海口机械厂厂长梁文友回忆说,“金鸡牌”锄头用于开垦海南的砂石地,容易磨损,垦区决定自主生产锄头。
为生产一把好锄头,梁文友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南通机械厂生产“金鸡牌”锄头的经验,决定采用300吨摩擦压力机和压薄扁钢滚压机制造锄头。但海口机械厂的炼铁炉小,机床加工无法实现,生产不了这么高大的铸铁件。经研究,海口机械厂决定改变工艺,把压力机床身由整体分割成4个部分,再用定位销连接成整体。
“我们想到橡胶树的小枝条都有三片叶子,就取名为三叶牌锄头!”梁文友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使用“三叶牌”锄头开荒,效率明显提高。据《海南省志农垦志》记载,截至1989年,海南农垦海口机械厂累计生产“三叶牌”锄头207.84万把;1977年,我国还曾支援柬埔寨30多万把“三叶牌”锄头。
“三叶牌”锄头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的10余年,也是海南农垦机械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林文山记得,1990年,海南农垦共有海口、那大、营根、藤桥、石碌等5家机械厂,负责垦区的汽车维修、装配,机械制造,橡胶初加工设备制造等业务,还建立起年产20万把锄头、胶刀的生产线升钢桶的生产线。
时光流逝。如今,人们只能在海南农垦博物馆里看到“三叶牌”锄头。海南农垦博物馆副馆长王智表示,“三叶牌”锄头的研发及生产过程,体现了海南农垦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小锄头蕴含着难以磨灭的精神价值。目前,海南农垦已进入“二次创业”时期,历史物件的内涵有待挖掘,以凝聚共促垦区发展的磅礴力量。(本报海口3月4日讯)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海南农垦文物故事:小锄头“挖出”百万亩胶林 让开荒植胶提速
开栏的线年是海南农垦博物馆开馆8周年
-
decent的名词和动词
decent的名词是decency,其同根词没有动词形式
- 农组词_农的组词_农怎么组词
- 刘庆利|大道至简—2023年度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鉴赏
- 【垦博物】上世纪70年代这把小锄头“挖出”海垦百万亩胶林
- 行业报告 农业用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日本的“锄头”在大庆挖深一点只要200米左右历史可能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