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文史常识

  省政协办公厅举办全省政协系统文史干部暨撰稿人培训班,邀请我为培训班作一专题讲课。根据省政协文史委专职副主任李朱全的要求,我拟就“海南历史主要线索及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问题作一简要的概述,目的在于让我省政协系统文史干部及文史撰稿人从整体上了解海南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从海南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中寻找政协文史资料的踪迹,以利于大家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发掘更多的政协文史资源。

  早在一万年前,海南岛上就有人类生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亚落笔洞发掘出人类牙齿遗存,并发现一批大型动物和贝类及火灰残遗。当时落笔洞东临大海,说明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海南岛上的人类依山傍海,过着渔猎和采集的原始生活,并已懂得用火,脱离了饮毛茹血的生活。今年6月10日海南日报报导,在昌化江支流南阳溪进行的史前文物调查中,发现两处的旧石器,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能推前至二万年前。

  解放以来,考古工作先后发现了20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地区几乎遍及海南各个市县,说明从一、二万年至二千多年前海南岛各地均有人类居住,他们或依山傍海、或依坡临河,过着渔猎和原始农耕的原始生活,并先后经历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社会形态。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保亭、白沙与乐东县交界处的毛道、毛贵、番阳三乡,尚存在合亩制生产方式,这是历史上父权制社会生产方式的遗存,并残存着母权制的种种历史遗迹,如女子不落夫家婚俗等。

  海南古代人类社会可以西汉元封元年(前221年),汉武帝在海南建郡立县为始,至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为止,长达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海南的社会形态是汉族封建制度契入海南原始社会形态,逐渐发展,至明代形成全岛性封建制社会形态。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海南岛由黎族单一人群、族群发展以汉、黎、回、苗为主的多元的族群构成。

  其一是黎族历史概况。海南岛上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可视为黎族的祖先,而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落笔洞的三亚人,是否是黎族的先祖尚未定论,需要进一步历史考古资料加以考证。黎族来源于何处,是土生土长的居民还是外迁移民?根据迄今考证。黎族是外迁而来的。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来自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即黑矮人),一说是马来人与来自东南亚的傣人融合而成的。我国史学界、民族学界普遍认为,黎族来源于我国岭南地区的百越族的一支――骆越,是从广东的西部、广西的东部和贵州的南部等地先后分批渡海而来的。由于来自的时间先后和地点略有不同,形成了黎族内部的不同支系,即五大方言支系。西汉以后,由于汉族的南迁,黎族不断被汉族所融合,特别是从唐宋至明清,黎族被汉族融合程度加深,汉族封建制生产关系也逐渐在黎族地区占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黎族也融合了部分入居黎地的汉人。至今,黎族人口已发展至112万多。

  其二是汉族的历史概况。自西汉元封元年(前221年),汉武帝在海南建立两郡十六县后,汉族移民逐渐南迁海南,经隋唐时期,海南全岛建制较为健全,并相对稳定后,海南出现了历史上两次汉族移民,一次发生在宋元时期,一次发生在明清时期,这两次汉族移民对海南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出现了海南封建史上的两次文化。一次在南宋时期,海南汉族移民达十万人。本人根据海南各姓氏族谱、地方志等资料考证,在海南落籍定居的宋代各姓氏渡琼始祖、先祖100多人中,绝大多数为任官世族,其次为有官位、功名的谪官流寓、避乱躲祸者,而功名、地位未详者仅11人。依据民情判断,姓氏族谱渡琼始祖先未列功名、官位者,应为庶族平民。这就出现了海南历史上第一次汉族社会精英大批过海峡的历史情势。这些有功名、地位的迁琼职官、谪宦避祸者,携家带口,落居海南,促使海南封建文化教育的兴起,出现了海南历史上一批破天荒的人材。当时海南进士及第者有14人,中举人者有23人以上,另外,在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制科中,海南士子中各种科目而授官者有42人。宋朝海南科举任官者达80人之多,这在人口仅10万的海南岛,比例是不小的。同时,南宋还出现了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白玉蟾。明代,海南汉族移民达30多万,封建文化教育发展,形成海南历史上封建文化的。终明一代,全岛登进士及第者62人,中举人者有594人,中武举者有15人,共计中进士、举人者671人。这在全国人口比例上是相当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邱俊、海瑞、邢宥、廖纪、王弘海、钟芳等一批官至高位、文以载道的人才。其“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见”。至今汉族人口已发展至700万。

  其三是回族的历史概况。现三亚羊栏镇的回族是唐宋时期穆斯林移民的后裔。唐代,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中途停泊站,途经的穆斯林因海难落居,或因海盗掠夺为奴落籍。史籍记载万州冯若芳每年掠夺波斯商船几艘,俘人为奴无数。今陵水至三亚海滩上大批唐代穆斯林古墓群,说明唐代穆斯林落居本岛不在少数。宋代因占城(今越南南部)战乱,占城穆斯林请求内附,分布在本岛儋州至海口一带沿海地区。由于民族融合,大部分穆斯林均已融合入汉族之中,仅剩三亚羊栏穆斯林成为如今的回族,人口1万余。

  其四是苗族历史概况。根据史籍记载,海南岛的苗族是明代从广西征集苗兵而落籍本岛的。根据苗族老人的传说,还有相当部分不堪封建盘剥而飘洋过海迁入海南,还有部分为谋取生活资料而迁移海南。根据《海南苗族情况调查》,海南苗族先民来自不同地区,有一些不同姓氏的苗胞,分别从云南、贵州、福建迁移而来。至今苗族人口发展至6万多。

  从清末至海南岛解放,即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琼州(即今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经时期,至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为海南近代时期。

  这一时期,海南的社会形态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尚残存着五指山腹地的合亩制原始经济形态。同时,海南社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潮流。

  这一时期是海南历史上相当复杂的时期,既经历辛亥后海南政局的嬗变,各大小军阀对海南的统治,国民军渡琼统一全岛,又经历了国共合作和,长期内战。

  这一时期对外关系上,既经过清末各帝国主义对海南的划分势力范围未遂,各国领事馆入驻海南,法国帝国主义企图侵略海南,后于1939年2月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海南。

  在政局中,大批海南沿海民众先后迁徙南洋群岛,形成海南近代华侨群体。与此同时,大批青年外出内陆或欧美、日本,或选择求学、留学,或外出谋生。一大批有志的海南青年,后来成为了海南和全国政界、军界,甚至文化、教育、科技界的精英,这是特殊年代海南人材辈出、群英涌现的时期。

  从1950年5月至今,属海南当代社会。这是中国党领导海南人民开发海南、建设海南,进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1、1950年5月海南解放至1956年8月党的“八大”召开前的6年,是海南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城市接管、剿匪、镇反、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手工业合作化,国防前哨的建设等。

  2、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至1966年4月文化大前的10年,是海南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的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贯彻党的“八大”,进行海南开发建设的探索、海南整风反右和反地方主义、、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城市“五反”、“四清”和农村“四清”运动)等。

  3、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文化大发动至1976年10月“”倒台、文化大结束的10年,是文化大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所谓的大批判(批判海瑞回朝)、运动、区党委“一.二三”夺权、派性斗争和武斗,军事管制、三支两军、委员会的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五七道路”,教育、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反对“”的斗争,农业学大寨运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援越抗美、西沙自卫反击战等。

  4、1976年11月文化大结束至1988年4月海南建省前的8年,是改革开放开始时期。这一阶段经历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国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海南对外开放、海南汽车事件、海南筹备建省办经济特区等。

  5、1988年5月海南建省办特区至今,是海南全面改革开放,开发建设的现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改革开放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不断探索、经济建设的大起大落,直至今天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形势的初步形成,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局面的形成。

  从上面给大家介绍的我省历史发展的概貌中,我们可以寻找出政协文史资料的线索,尽可能发掘出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如何发掘政协文史资料资源呢?首先要深刻理解政协文史资料的特质。政协文史资料是一种历史资料,是历史当事人和见证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政协文史资料的撰稿人是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因而它与专门记述某一方面历史的专业史料(如史料、军事史料、教育史料等)和行业史料(铁路史料、航运史料)不同,它是一种多领域、多种类的综合史料。除党史之外,举凡近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华侨、社会乃至三教九流等各方面的史料,都属征编范围。由于政协文史资料征集面的广阔,这有利于我们从海南历史发展线索中广泛发掘各方面的文史资料。

  政协文史资料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属近、现代史料而不是古代史料,更不是史前史料。我所说的要从海南史前史线索中发掘文史资料,指的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海南史古发现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发现200多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作为政协文史工作者,可以将这些活动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彰显考古工作者的业绩,另一方面为我省考古史保存下珍贵的资料。这类工作其实省政协文史委已经做过,如《海南文史资料》第十辑刊发潘先锷先生撰写的《海南岛福湾海湾伊斯兰墓群及伊斯兰后裔去向考》,这篇文史资料汇述了考古工作者对伊斯兰古墓群的发掘活动和历史考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这仅是一段对海南唐代伊斯兰史的考古活动,海南史前史的考古活动更为丰富。从时间讲,它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文昌籍华侨考古学家韩槐准对文昌凤鸣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中经五、六十年代广东有关部门的发掘。八十年代海南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各市县都成立文物普查队,又发现了大批的文物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是我们海南考古工作取得考古成就最显著的时期。我们如果把这些考古活动记载下来,把考古普查的人与事、考古活动与海南史前状况,以文史资料的形式记述下来,这将为海南文化发展史增添了具体生动的内容。

  史前社会还有许多可发掘的文史资料,例如传说中,有黎族中的黑矮人的传说,东方县文物普查队发现,富龙圆新石器遗址的情况等。

  海南岛是个移民岛,从史前至古代,多民族的迁徙形成了海南的多民族移民社会。从海南移民特点出发,可发掘海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的资料。

  省政协文史委已出版两辑黎族史料专辑。收集了军政史迹、经济活动、民族融合、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史料。但仍有许多黎族史料仍可征集。

  (1)发掘黎族古老村寨的迁建资料。海南黎族村寨部分是近代迁建的。记述黎族古寨,不仅从一个村子反映其黎族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还可揭示黎族居所的迁徙规律。例如,今五指山市番阳镇番什村是一个至今保存黎族民居建筑特点比较完好的村寨,正在向国家申报传统文化保护遗产。可以把此一类的村落的建立、发展过程记载下来。

  (2)发掘黎族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史料。黎族社会长期从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使用木质农具。汉区铁质工具的输入促使黎族生产力的提高,但铁质农具是什么时候输入的,从什么地方输入的,什么样的农具最早输入的,输入后农具有否变化,使用情况如何等等,都值得发掘记载。根据我掌握的材料,与汉区接壤的地区输入较早,大约在明清时期,甚至更早,在五指山腹地,则于清末民初输入的,最早输入钩刀,因为它与黎族民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犁。

  (3)发掘黎族精神文化方面的史料。黎族有自身固有的精神文化,但在许多方面受到汉族影响。例如,在宗教信仰方面黎族素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但也深受汉族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根据中南民族学院调查组的调查,早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道教就传至黎族大部分地区,并逐渐形成为黎族民众接受的宗教形式。黎族信仰道教最盛的时期,是时期,特别是1927―1928年。1928年,琼中县第三区堑对乡堑对村聘请万宁县汉族道公冯香茂到本乡授法传道。参加学法的有本乡黎族青年30多人,经过二、三年随师学习,有王明贵、王兴仁等兄弟四人学成得道,成为黎族道公。至1950年前,琼中县全县有道士105人。

  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各地迁徙而来,形成多次移民,而逐步成为海南社会的主体,对海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政协文史有从中发掘资料的广阔空间。

  (1)发掘姓氏宗族史资料。海南姓氏史反映了海南人文发展的历史。政协文史可以从姓氏在何时从何地因何原因迁徙至今地,落籍后的发展情况如何,后来又如何分散到全岛各地的。既可以从总体上记述一个姓氏的迁徙发展历程,也可以从现在一个古村落、或一个大家族的角度进行挖掘。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临高王姓从汉代迁移海南,是文献资料上明确记载最早迁移海南的居民,很有发掘的史料价值。现海南民间正在掀起编修族谱的热潮,这为政协文史资料反映这方面的历史提供了条件。

  (2)发掘古村庄、古民居资料。海南的古村庄、古民居是反映海南社会的历史缩影。发掘海南古村庄、古民居的历史资料,不但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海南的古村庄不少,既有建于唐代以前的三亚崖城镇的水南村,也有建于宋代琼山县的攀丹村,许多市县也有一些建于稍晚一些时间的古村庄。如屯昌县的青梯村,大约建于明代,因地处黎汉交通要枢,由经商而兴旺起来,出现大户人家。

  海南的古民居目前尚有一些存在。海口、崖城、儋州等地均有一些明清时期的民居,屯昌县青梯村就有一批清代民居,古色古香,颇具海南民居特色。政协文史资料可以从古民居的建筑、结构、木质、工艺及其民居历代主人的历史情况诸方面进行发掘,以反映海南人文、艺术的发展情况。

  (3)发掘古代历史名人资料。古代历史名人反映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程度。在海南,凡提起古代历史名人,邱俊、海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邱、海之前有没有海南历史名人,则极少有人知晓。最近定安文笔峰道教文化旅游区的玉蟾宫的建成,人们恍然大悟,海南在邱、海之前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名人白玉蟾。白玉蟾是南宋时期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诗人、书法家、哲学大师、道教南宗教派创立人,是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书法史和道教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海南史籍记载不详,海南本土人士对其也不甚了解。他的发现和逐渐广为人知,是出自于定安民间的一个传说。定安民间俗称文笔峰为“蟾岭”,传说是白玉蟾归隐仙化的地方。白玉蟾最初随师学道是在儋县的松林岭(又名儋耳山)、白石岭(琼山,一说在琼海),后赴名山随师,并遵师嘱重返黎母山(即今五指山),遇得真人授予神霄雷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南宗教派。如果政协文史能将白玉蟾在松林岭、白石岭、文笔峰和黎母山的活动或传说发掘出来,整理起来,不但使白玉蟾早年和晚年两个阶段的活动充实起来,而且也发掘了宋元时期的海南道教文化,这不但弥补了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空白,对当今发展海南文化旅游事业也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各市县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发掘本地名人历史资料,不仅是进士、举人、当官者,就是民间里坊的能工巧匠、歌手艺人也可以发掘,以便多层次地反映海南的历史人文。

  唐宋时期,穆斯林通过各种途径落居海南,至明清时分散在儋州、临高、海口、琼山、万宁、三亚等沿海地区。但现今,仅有三亚羊栏地区一万余人。其他地区穆斯林到哪去了呢?据史料记载,清代海口浦设有番营番所,即穆斯林士兵的营所,时期儋州穆斯林已与汉人无异,仅不吃猪肉而已。可见沿海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穆斯林至时期,已被汉文化所融合,同化于汉族之中。政协文史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某个家族或某些人群中发掘其演变过程,既可反映海南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发展,亦可揭示某些地区(如万宁、儋州)人群的性格特质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有弥补历史空白的贡献。

  近代海南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代,可发掘的史料相当丰富。前些年,海南文史委出版了十多辑文史资料,大多属海南近代史料,但近代海南的史料远远未发掘完毕,还大有可为。

  (1)反映近代海南新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的史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是海南近代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反映了海南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进。以雇佣劳动为主的海南近代橡胶农场、热作农场、开发矿藏的公司、盐场等,都属于这一类新的经济形态。如果能把这些农场、盐场、公司的史料开发出来,对于揭示海南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一些引进新热作品种的人物,如橡胶、咖啡、胡椒的引种人,也是值得发掘其敢为人先的事迹的,对当今海南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2)反映海南近代名人的史料。海南近代名人的史料发掘,前些年政协文史委作了大量的工作,发掘出一批人物的史料,但大多是党政军界,部分教育界。海南近代是海南历史上继明代以后,又一个人才辈出、人文汇兴的时代,比起明代来,人数更多,涉及的界别更广。海南近代名人史料还可以继续发掘,特别是科技界、医药界等方面的更要加以发掘,这方面的名人,尚有不少。我们尽量不要遗漏,例如,我们都知道文昌宋氏三姊妹很出名,其实文昌还有蔡氏三姊妹也很出名。其父为留德学生,医学博士,解放后为周恩来等看过病,其三个女儿,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一个是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一个在广西北海市政府当秘书长(20世纪90年代),还有三个儿子,都是在我国科技界很有造诣的人物。法国著名的核能源专家(文昌人)、全国政协委员,90年代初回国服务,现在清华大学搞研究。等等。我相信各市县也有一些科技界的名人,也要尽量发掘出来。

  (3)反映华侨的史料。近代海南远航出洋成风,形成近代海南华侨群。省政协文史委曾出版过华侨专辑《海外琼人》。但还不够,还有可以继续征集和发掘的余地。

  海南当代史是我们在座的同志都经历过,而且还继续经历的历史,是我们最熟悉的历史,可征集的文史资料相当丰富,是省政协文史委目前征集资料的重点。省政协文史委对当代史料(即建国后史料)的征集,已经开展多年,已取得一批成果。今年以来,文史委对当代史料征集做了规划,开列出一批专题。因此,对当代海南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史资料征集,我就不详细说了。仅就海南比较复杂的“文化大”时期的文史资料征集,提一些建议。

  文史资料征集要突出地方特色。海南时期的文史资料发掘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大”就全国来说有共性,都有统一的部署,大多都经过“文化”的兴起、社会局势的大、对极左的及“批林批孔”、全面整顿与反对“”的斗争等几个阶段。我们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发掘,要突出海南特色,要抓住各阶段的特点,着力发掘有别于他地的不同史料,如在“文化大”兴起阶段,全国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海南作为海瑞的故乡,在批判《海瑞罢官》的风潮中,掀起了为期半年的批判新编历史琼剧《海瑞回朝》。把海南的《海瑞回朝》与北京的《海瑞罢官》、上海的《海瑞上疏》称之为一条毒藤上的三个毒瓜,在上牵强附会地上纲上线进行批判,对文艺界造成了严重恶果。

  在海南的第二阶段“社会局势的大混乱”中,海南区党委的“一.二三”(1967年)夺权,颇具特色,在上海所谓“一月”夺权形势下,区党委领导同意,由区党委干部起来的夺权,后被派称之为保皇派夺权,假夺权真保皇。各市县各单位的夺权也很有特色,如农垦总局的夺权,先成立夺权委员会,在要夺权的前天晚上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夺权,觉得如果夺了权,对海南农垦上百个农场、上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责任,担当不起,便宣布解散夺权委员会。这些反映了在混乱局面下,在各级党委领导权失控的情况下,广大党员的党性仍然保持着,仍然考虑对党对人民负责问题。这些都是有正面意义的、值得发掘的文史资料。

  在第三阶段的“斗、批、改运动”,最具海南特色的事件是自治州大揪“民族主义集团”的事件,其涉及面相当广,冤案相当多。不但黎族干部蒙冤,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也受到伤害,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值得存史为鉴。

  的第四阶段“全面整顿与反对‘’的斗争”,值得一书的是来海南的事件。为什么来海南,她来海南后,对海南局势的变化有什么影响,至今还是一个谜。如果能将此段史事发掘出来,也是有价值的,说明在政局大中,僻远南疆一隅的海南岛并不是世外桃园,“”的魔爪也伸向海南。在整个时期还有一些大事,需要发掘的,如海南各市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屯昌当时成为广东的先进。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西沙自卫反击战等,都是值得深入发掘的重大历史事件。

  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开展,至今已经足足五十年半个世纪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两大部类的资料征集,一是专题史料的征集,二是综合史料的征集。目前的专题史料征集,省政协文史委做了规划,有了统一部署。今天我主要就海南历史的发展线索及从历史线索中寻找发掘海南各方面的综合资料问题,进行了粗线条的讲述,目的是使政协文史工作者开阔视野,举一反三,能够为海南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多方面史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