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生自制微缩农具神还原水稻生产过程牛!
“制作农具并展出的初衷,是希望这些小农具模型能让同学们重拾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并传承和创新。”
这17件农具,是怎么做出来的?大家先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考察每件农具的来源、用途,细致研究其结构。
位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有真实的石磨、风车、板车等。“制作过程中,我们会去看一看实物,观摩、研究后再继续制作。”201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左利星说。
学校竹园里的竹子,吃剩的冰棒棍等,都被利用了起来。大家还从网上买来刨子、砂纸等工具,边做边学。做好之后仔细打磨,修改细节。
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细节的雕琢。马佳说:“因为模型很小,组装是个精细活,要求我们非常小心、非常细致。也时常有返工的时候,就比如说哪根木头搭不对了,就不会运转了。只得重新再来,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从方案成型到成品展出,前后历时1年。“画图、制作,都很繁琐、复杂,但是一切都非常值得。重要的不是这些模型农具现在能做什么,而是它代表的深意。”陈红明说。
馆里,志愿者讲解员为师生讲解农耕文化。这里建有7个主题展区、1个功能区和3个公共空间,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知识传习研究、生态文明理念挖掘提升等功能为一体。
展馆分为集美天成、豳风基础、琼林碧珍、江湖渔捕、三迤牧歌、民淳俗厚、观往知来、传承共享等8个部分,系统展示云南民族农耕的原始生态理念、农业思想、农耕技术、民俗节庆、文化艺术等。
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馆内有三江并流、梯田、高原湖泊、雪域风光,还有白族、藏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当然,还有许多珍贵的农具文物。
自己制作的农具被收藏进馆里,云南农业大学农耕文化传承与交流协会的同学们很自豪。他们希望参观的师生看到这17件农具时,能明白“农耕文化离我们并不远”。他们想通过身体力行,号召更多人为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贡献力量。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这些学生自制微缩农具神还原水稻生产过程牛!
“制作农具并展出的初衷,是希望这些小农具模型能让同学们重拾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并传承和创新…
-
体验传统农具感受一粒一粟的来之不易
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科学编制市和区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
- 发现新农人 培养新农技 打造新农具
- 乡村农具走秀视频火了:被赞既洋气也解乡愁 拍摄者讲述视频背后的乡村故事
- 曾经农村遍地有城里人完全没见过这些老农具你都认得吗?
- 80年代农村常用的14种老物件全用过并认识的都老了只留下回忆
- 60年代农村人常用的14种老物件哪一种是你熟悉的能否说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