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垦利·遇非遗|桑杈制作:四十多年守护传统农具手艺
5月26日清早,垦利区黄河口镇双义河村的陈少田来到自家的仓库里,检查桑树枝干晾晒的情况。这些晾好的桑树将用来制作一种传统的农具——桑杈。
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桑杈作为农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在老人的记忆中,双义河村至少有80多年制作桑杈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到2000年前,双义河村桑树种植面积达400亩,户户从事桑杈生产,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棵桑树要长成桑杈的样子,需要4-5年时间,每年都要精心修剪才能成形。桑树砍伐后,要经过地窖熏蒸、剥皮、定型、修整、地窑阴干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把“合格”的桑杈。“其实这个桑树就像人一样,每一棵树都有不同的脾气。有的树脾气火爆,在熏蒸定型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火候的控制,不然烧久了就容易开裂,影响最终的使用时间。”陈少田说道。
把桑树当作人是陈少田的秘诀,71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年制作桑杈。回忆起学习制作桑杈的过程,他笑着说道:“刚开始学习做桑杈的时候,我才二十几岁,那个时候在农村庄稼收割时节,桑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柔韧耐用,打场、垛草、晒庄稼或者是翻动晾晒或碾压过的农作物,都离不开它。”双义河村桑杈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百余年,是经黄河口地区民间传播、发展和完善而来的民间制作技艺文化,作为黄河口地区广泛使用的农具,具有最普通、最原始、最悠久的特征,是黄河口地区农耕文明和移民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桑杈的需求量越来越小。很多群众都砍掉桑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当初的百亩桑林也仅剩三亩。到现在,双义河村也只有两位老人懂得桑杈制作的手艺了。“现在售卖桑杈,主要是靠人来大量的收购,不再像之前一样家家户户都来买。有很多人觉得这是老物件,就买回去收藏,留个纪念。虽然挣钱不多,但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也算是把它传承下来了!”陈少田说。
据黄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垦利区人民政府已将桑杈制作技艺列为第9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桑杈抖动之中,一颗颗金黄的谷物落下,是传统农耕时代的逝去,然而这一把把桑杈却仍停留在一代人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游垦利·遇非遗|桑杈制作:四十多年守护传统农具手艺
5月26日清早,垦利区黄河口镇双义河村的陈少田来到自家的仓库里,检查桑树枝干晾晒的情况…
-
耒耜怎么读 耒耜的读音
2、耒耜 (lěi sì) 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 “耕、耙、耖”成了稀罕物今年夏收只见农机不见人
- 乡村振兴23个领域!值得收藏
- 农村传统手艺的消失:不做了太麻烦街上有得卖
- 有一种情怀叫“三农”
- 农村曾经红极一时的7种老物件如今基本消失不见了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