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南石头往事——探寻羊城红色记忆
本次展览将呈现马晟哲近几年的新近创作。在千禧年之交,大概是电影《The Matrix》(中文译名《黑客帝国》)第一次将“矩阵”这个计算机专业术语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代,这部电影抛出了一个领先于时代的问题:“在人类和电脑的关系中究竟谁才是那个主宰?”对此马晟哲给出了他的答案。在马晟哲的绘画里,他放弃了人类对于图像创作的掌控。计算机不再是绘画的工具,而是创作的主体。机器第一次担负了前端“原创性”的重任,而人类则承担了后半部分“机械化”的劳作。马晟哲认为自身的工作是将电脑在崩溃状态下的自主性表达进行客观地记录与传播,而这一切则缘起于一场“事故”。他曾经在使用电脑时进行了一项错误操作,这导致了系统的崩溃,屏幕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电视宕机的花屏图像,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兴趣。从崩溃的计算机画面中,他恍然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于是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仿佛崩溃成为了计算机展现自己生物性的一个出口,马晟哲也在不断利用这个出口,和那个未知的世界展开着对话。他利用超负荷的数据和大量的运算进行诱导,使计算机进入临界状态,最终使矩阵层层展开,呈现出自身内部的景观。而这些景观,或许也正是计算机作为生命体所做出的回应。
兰花是融入到生活中的艺术,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笔下,并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不论它是一首喻志诗词,还是一副传神的水墨画,兰花一直是古代文人心中清高品德的象征。李玉莲,中国画兰名家,师从刘文西,潘文良入室,擅长素描、速写、工笔、写意等画种。她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精于艺术绘画探索,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苍劲雄浑、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因其作品清新飘逸、运笔自由奔放、墨韵潇洒、构图严谨,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是当代实力派画家。
作为1980年代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谭平的作品为我们重新理解绘画的语法、结构和实验方式,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庞杂的案例,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现场中重要的坐标和参考体系。在近40年的绘画历程中,谭平经历了艺术的多个时期,从1980年代初,传统的学院写实、自然主义,到1984年之后静物、风景和人物画中的形式意味,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研习,至1990年初,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开始了抽象艺术的视觉探索。2000年之后,谭平的形式实验走向了更广阔的绘画行动,书写、涂抹、叠加和覆盖反复交替出现。谭平在80年代之后全球当代艺术图景和后现代语境中,赋予了绘画全新的意义,绘画不再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连接1945年之后当代艺术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节点。他将“抽象”这一门类的讨论,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不是形象上的“抽象”,而是艺术定义上的“抽象”:一个不在写实、具象序列中的抽象,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混杂的,一个无法被定义和概念化的绘画世界。
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1956年创立。该奖以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性儿童文学交流平台,“国际安徒生奖”在创办之初只单设作家奖项。但随着插画艺术蓬勃发展,自1966年起又增设画家专项奖,即“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该奖自1966年创立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目前为止共有28位世界各地的优秀插画家获此殊荣。如今,这些横跨百年的传世经典,由丹麦女王与IBBY官方首度授权,云集全球插画界“诺贝尔奖”大师代表画作匠心集成《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世界插画大展》。共有26位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的350余幅经典作品在这场画展上展出,在这场插画展上,不仅可以领略艺术大师恢弘的美学世界,而且通过“趣味展馆”设计融入炫酷科技和丰富互动体验,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有绝佳的艺术观展体验。
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带观众领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讲述广州由古至今的建城历史、介绍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城市传统中轴线周边的红色遗迹回顾广州新主义历史;第三部分展示广州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成果,呈现古老羊城焕发的崭新面貌。
花缎、织锦、天鹅绒、印经绸、轧花绸、织带、蕾丝、刺绣……法国丝绸,有多少种“变身方式”?巴洛克、中国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法国丝绸又有些什么风格?丝绸在中国诞生,经丝绸之路去往欧洲地中海沿岸。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丝织品生产在法国零星分布,十七世纪丝绸也迅速腾飞,十八世纪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中心,里昂成为丝绸之都,在丝绸技术上领先世界。
本次展览将从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种类及艺术风格、当代法国丝绸的继承与创新,带观众看十八世纪以来法国丝绸技术的创新、艺术风格的多样和优雅精致生活的追求……
“远山”,曾出自北宋王安石《答瑞新十远》之“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也曾出自近代王国维《浣溪沙》之“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远山的景致,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早已超越物理时空,成为心中情怀理想之向往。
远,指向两个维度:空间之远;时间之远。那些遥远、空濛、在时间中若隐若现的“山”,是现代心灵的一份寄托,同时也是在缅怀中国历代士人们吟咏的澄明超逸、平淡天真。
“远山可居”展览作品涵盖纸本水墨、油画、版画和丝绸等不同媒材,以多样的媒介来表达“水墨”的画面意蕴和肌理,呈现当代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的缅怀、观看和表达,既是对传统笔墨古意的传承,也是结合现代技法的突破。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将于12月开展,本届展览重点关注城市“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绿色、 生态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场。大万世居作为坪山区第一次加入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首选展场,代表着深圳客家文化发源及传承的历史名片,印证了坪山区“无山不住客”的丰富生态环境,以及艺术创新生活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滋养的发展前景。
将大万世居做为研究标本及话题索引,本次UABB坪山分展以“大万不插电”为主题,围绕客家围屋遗存,叙写了一场历史与未来生活畅想的重叠宇宙。在高能快速的城市更新脚步中,“大万不插电”借助展场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插接了一个可以让你、我、他驻足凝神,重启人与人链接的“低碳开关”,重塑具有“共生(Symbiosis)、人本(Humanism)、情感(Emotion)”特质的城市人居环境。
由知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毛艳阳:我在我能想到的地方”,将呈现艺术家毛艳阳于近两年创作的19件绘画作品。毛艳阳根据历史文化图像、社会现实场景和对未来的想象,通过收集和自我设定的图像以及扮演各自的角色,将个人与现实境遇的冲突,在画面上构造和聚落出一幕幕“剧场舞台”的戏剧化、荒诞性效果。毛艳阳的“美丽生活”系列,在作品的图式来源上,他依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所谓“现代化生活”的老照片、画报等图像,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处理成扭曲的变形,滴洒成锈迹斑斑样貌,画面的叙事始终弥漫着一种病态的诡异。显然,毛艳阳并非只是在油画语言上的一种实验,其创作的现实针对性则是借助于欧美这些曾经精致的生活场面,讽喻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所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无限。
马承宽博士为旅美知名书画家,祖籍顺德伦教鸡洲,成长在香港,学艺于美国。因其突出艺术成就,曾获美国国会颁授荣誉艺术大使、发展香港体育有重大贡献奖的殊荣,是广东省国际交流中心理事。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纽约两地市政府更是分别将1996年11 月21日和1997年12月12日命名为当地的“马承宽日”。马承宽博士作为顺德海外乡亲代表,热爱家乡,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几十年来,他被邀请在中国、香港和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展览及讲学,成为中西交流的友好使者。
马博士师承刘秉衡、王已千等艺术名家,潜心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泼墨画技法。他将唐代王洽的泼墨技法融入光影、气氛、透视以及色彩等西方艺术特色,融合寂然静定的哲理,形成是山非山,非水是水,风格独特的新理念艺术。马博士创作的泼墨画,其魅力在于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经提炼后跃现纸上,借水墨独有的洇润特性表现出极具魅力的东方意境,并融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特点,强调创作自发,随机和无意识的同时,笔锋肆意,色彩大胆,笔墨走势流畅随心。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表现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渗透着深刻的故土情怀和人文意境,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展览,全方位、近距离了解马承宽博士的艺术风格和厚重的乡土情结。
意陶艺是佛山画陶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艺术形态。近年,以画入陶、因陶绘画、釉色陶瓷绘画等形式的艺术在全国蓬勃发展,当代景德镇瓷画向高温釉方向发展,岭南广彩在原来的艺术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自2015年起,由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倡导、策划、推动的由著名画家与年轻陶艺家联名合作的跨界1.0版佛山画陶合璧艺术作品也通过异地取长补短逐渐兴起;自2021年起,一批本土艺术家和外地艺术家又在通过石湾陶器创作了大批画陶作品,有的吸取岭南画派风格,有的融合西洋油画技法,有的采纳水彩画手法,有的大胆融入印象派、野兽派画风,有的融汇石湾瓦脊、贴塑、堆釉、彩绘等技艺,在艺术形式上向空间化、功能化、装饰性转化。为推动佛山画陶艺术由1.0向2.0融合、创新和发展,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策划举办“画陶融融——佛山画陶艺术作品展”。
本次活动以“凝聚时代精神,根植岭南沃土,挖掘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推动艺术创新”为宗旨,着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美术作品,以此推动美术家“思想革新、观念更新、技艺出新、文化创新”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创作新格局。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发展迅速,各省、市美协相继成立了艺委会,并通过展览、讲座、培训等艺术形式,推动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大发展,广东也不例外,作为文化大省,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省艺委会的组织带领下,各市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现当代艺术家和优秀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在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偏于具象表现的,也有偏于抽象表现的,有偏于材料语言的,也有偏于绘画语言的不同样貌与风格的作品。
展览共展出近80余幅(件)精品佳作,包括描绘中国壮丽山河的万里长城系列作品、走进喜马拉雅系列作品、器型品类丰富、内容古朴清雅的陶刻作品。意在向观众呈现艺术家真实而立体创作原貌,呈现艺术家饱满的创作热情。多角度地展现艺术家的创作情态和审美理念。王金明是一位锐意进取、好学深思、志向远大而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不断地回望,一面忘惰地汲取,一面理性地分析。在转益多师的学画过程中,他综合传承了诸家的特点,能够注意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把宋元的笔墨推向极致。正如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所说:“王金明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所作山水章法、笔墨明显地流露出对石涛、黄宾虹以及宋元大师的追慕。他的作品既得黄宾虹深厚苍郁之意蕴,又具轻灵俊逸之特色:近处墨彩浑厚,远山轻装淡抹,羁意水墨山水,笔墨融合自然,整体浑然统一。他的作品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显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其中点、线、墨色及整体形态表现出一种对精致文化的留恋与回眸。
“南石头往事”展览依托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资料,用48件(套)展品和大量图片资料,部分重构南石头一带的人类历史图景,生动再现广州近代江防要塞大黄滘炮台群、党员和志士在南石头监狱中的斗争与牺牲、海港检疫所的变迁、广州现代工业的建立与蓬勃发展等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历史记忆。展览的筹备得到了多方支持,其中设计施工部分由深圳岩星团队负责。在设计上团队为呼应南石头厚重往事与红色精神,以庄重的绛红为主色,并以南石头一带的历史沿革与重要事件为脉络,重点展示了当地重要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展览还首次面向社会展出含有436位曾经在南石头监狱关押的党人和志士名单,精心设计的英名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南石头往事”重构的历史现场中,汲取深厚历史土壤里的文化滋养与先辈身上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画画史上,北宋米芾提出“平淡天真”的美学观念,指岚色清润、不装巧趣的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平淡天真”作为中国画审美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其影响与发展极为深远。张仓健通过实地写生丰富山水画的绘画图式,以“生”写“意”,坚持诗意的探求、意境的营造,山水画的创作更是他一种艺续文脉、延扩画风的理想表达。
此次展览,聚焦艺术家张仓健的近年来国画精品,深度专研山水之中的轻墨淡岚,笔法生动,用墨清逸,在山野意趣之中,寻见天真,简繁交错的表现形式,塑造出无限丰富的画外意蕴,故以“山野天真”作题。在四季艺术汇这个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展示平台,共同探索、挖掘青年艺术语言中的人文景观,从岭南山水、岭南故事、岭南精神谱系中再塑时代情怀。
衍纸也称卷纸,是纸艺的一种形式。它和我国古代掐丝工艺相似,借用专用工具,通过卷、捏、贴等手法制作和组合小零件,最后形成精美作品。因此,衍纸作品具有色彩美、立体美与艺术美的特点。在 “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德育为先、内涵发展”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于2015年创建衍纸社团。经过7年的发展,衍纸艺术课程内容和资源成果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包含花卉、曼陀罗、动物等做成的挂饰、首饰、发夹等,表现形式有线条、立体、半立体、插槽等。本次展览将展出48幅立意独特、美轮美奂的衍纸艺术作品,引领社会观众感觉衍纸的色彩美、立体美与艺术美,让传统艺术能够与现代生活和先进文化接轨,在新视角中焕发新生机。
一束空间iisuArt Space欣然呈现艺术家大粒的个展“一粒阿莱夫”,包括大粒近年创作的“几何·数”系列、“Cosmic-圆”系列、“直线不直线”系列全新作品。
展览主题致敬博尔赫斯的同名短篇小说《阿莱夫》,阿莱夫是一颗直径为2-3厘米的圆球,透过它可见宇宙无尽景象。博尔赫斯在文中补充道,Aleph为希伯来字母中第一个字母,神秘哲学家们认为它意为“要学会说真话”。这个字母指无限的、纯真的神明。
大粒从几何、光谱、赫兹、符号、波粒二象性、线性时空等角度进行尝试实践,近年作品愈加纯粹通达。她着迷于“宣纸”这一古老的东方材质与帆布的融合叠加。新作品系列的阳面被遮掩,反以阴面示人,主体与客体浑然合一,可谓“阴阳相济生万物”,朦胧层叠间隐藏着镜像或对称对立与统一。她的作品亦受到唯心论、神智学的影响,观者兴许会感受到些许已故艺术家希尔玛·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作品气息。
佩斯画廊将为尹秀珍举办最新香港个展“尹秀珍:无处不在”,并由艺术家宋冬担任策展人,这也是宋冬继2019年“废园:尹秀珍”后再度为其策划个展。此次展览将带来尹秀珍的全新作品“沧浪志”系列,以及在过去十年间创作的多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尹秀珍对于变化性材料的持续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尹秀珍对现实的关注一直围绕着细微而具体的人类生存境遇展开,以其感性且敏锐的创作直觉将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整体氛围下的个体感受予以视觉化的呈现。
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选取了瓷为主要材料,并将艺术家与瓷土的关系推进到更具身体性的层面上。通过手部或强力或轻柔的推挤,艺术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样的褶皱与波纹。作品的名称提示了它与中国古代文人“借景寄思”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作品系列“涟漪”曾于2020年在济南双年展上首次亮相。艺术家将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长变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艺术装置之中,使作品时刻处在一种临时状态。这些有时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时常在尹秀珍的艺术装置中出现,令作品随时间发生变化。而此次新作与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着重强调了人在面对一件变化之物时的体验与感受。正如作品名“涟漪”所指:在水面上荡起的每一个环状水波纹均记录着一次相遇的发生,却同时也掩盖住了水面之下的更多叙述。在这里,通过某种临时性的依赖关系,艺术家希望在作品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更具延续性,也更为有机的关系。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一周观展指南南石头往事——探寻羊城红色记忆
本次展览将呈现马晟哲近几年的新近创作
-
平凡岗位的螺丝钉(二)
2018年以来,江南区直属机关工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的广大党员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
- “全国十佳农民”的农耕研学梦
- 农具家具还原“旧时光” 农耕记忆文化展示馆乡土味浓
- 贵阳·2022农具展览会
- 甘肃非遗青年说:农具上桌上墙 年轻视角“活化”百年手艺
- 行摄通山记忆中的老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