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收集逾百件农耕工具
姚云泉,新市镇谷门村人,他和村里大多数村民一样,要耕作家门前两亩半的农田,还在一家水泥厂干一份搬运的零工,但是,他又是一些村民眼中的“另类”,因为他的特殊爱好:收藏农耕工具和培育特色造型树。记者走进姚云泉家中,见识了他眼中的两大类宝贝。
“这台用竹子和泥土做成的土笼(音),是用来碾谷子的。”一走进姚云泉家中,他就热情地介绍起他的收藏(如图①②),还当场示范起如何使用土笼(音),将稻谷撒入这个像石磨一样的“家伙”,手推一旁的把手,谷子经磨就脱壳了,糙米从另一端出来。“这是五六十年前用的碾米机,我这还收藏了一个更原始的。”说着,姚云泉又带记者走进另一个“藏品室”,这里陈列了更多各种各样的农耕工具。更原始的碾米机原来是一个石制的捣米筒。
在姚云泉家里,共60多平方米的两个厅专门用来摆放他的这些收藏,从老式碾米机到蒸谷桶,从做草鞋用的耙到本来农民外出干活取暖用的火钵头,大到一整台手摇风车,小到一双下地草鞋,逾百件农耕工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少工具连姚云泉也不知道名称,但是他知道工具的用途。
“我大女儿今年32岁了,我是在她两岁时开始收藏这些的。”今年57岁的姚云泉是这样记住他的30年的“收藏史”的。他说,自己的收藏是受到爱收藏邮票的舅舅的启发,借着自己当年做窗帘生意可以跑到各村村民家中的机会,他就将看到的已经闲置的农耕工具收集起来,有的需要花钱购买,也有人会将已经废置不用的工具送给他。“现代农业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些工具已经用不上了,如果就这样被当成垃圾处理了,那太可惜啦。”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撑下,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姚云泉家房子的边上,有一株造型独特的香樟树,两支树干长成了“8”字造型,原来,这正是姚云泉的杰作(如图③)。“这是我培育的特色造型树。”他也将这种树称为自己的活宝贝。
“我从小就对绿色植物特别感兴趣,现在都说中国梦,这是我在圆自己的一个梦。”姚云泉告诉记者,这株成功造型的特色造型树背后有很多棵造型失败的树木,不是死了就是只成活了半棵。“给树整个容可不是切两刀那么简单的,从小就要开始设计,就好比编织毛衣的线是现成的,可编织树你得等着它一点点自己长出来。”姚云泉这么说。
10年前,姚云泉停下了窗帘生意,有了更多时间呆在家中,他租了10亩地,加上自己家的2亩地,主要用来种植柚子树。期间他也开始实践自己给树做造型的想法。除了用香樟树做造型,姚云泉还专门买来了小叶女贞做造型。“我只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就是凭感觉。”他的“树林”里,有好几株“S”型和“8”型的小叶女贞。
“我一开始也会抱怨他不计成本弄这些玩意,不过他一直很坚持,我现在支持他了。”姚云泉的老伴姚新妹说道。原来,姚云泉为了收集这些农耕工具,每次花费从几十元到近千元,培育特色造型树也买了很多树苗和用来塑型的毛竹,基本上把收入都投到了他的两大爱好上。“当时两个女儿读大学的9万多元还是借来的。”如今,姚云泉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工作了,他的爱好也得到了她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还有人看上了他收集来的农耕工具,想要高价收购,可是他不肯。”姚新妹坦言,这让她对老伴爱好收藏的态度有了改变。“我慢慢意识到,他确实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至于特色造型树,也是在培育成功以后,确实很有特色,又是姚云泉的梦想,姚新妹也“妥协”了。
姚云泉告诉记者,这两天他还约好了村里会用老式丝车的老人来把他去年收购来的丝车组装好,“如果这批老人去世了,我怕没什么人知道这老古董的用法了。”他认为,自己收藏的这些农耕工具是德清东部地区农耕文化的浓缩。
据了解,新市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已经来看过姚云泉的收藏,有意向提供场地展示他的这些收藏。“我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是很希望能够对文化传承有贡献。”这位农民憨厚地笑道。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30年收集逾百件农耕工具
姚云泉,新市镇谷门村人,他和村里大多数村民一样,要耕作家门前两亩半的农田,还在一家水泥厂干一份搬运的零工,但是,他又是一些村民眼…
-
走基层·乡村振兴看济宁|金乡一农民自办农耕博物馆 留住乡愁 铭记历史 寻见未来
木犁、织布机、缝纫机、煤油灯、纺线机……在金乡县高河街道胡庄村农民苏成刚创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曾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
- 农具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 农村最常用的十种交通工具看看你用过几种最后一种亮瞎眼
- 专栏F|Cora单词259常用工具(上):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要常备
-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 西汉年代发明的农具耒耜在佛山展出就在西樵山下的渔耕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