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荟萃地:全国农业展览馆
提起东三环周边的地标,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还是广厦林立的今日,全国农业展览馆(又称中国农业博物馆,以下简称农展馆)都是许多人心中不二的选择。
1959年,占地面积42公顷、拥有十座中国传统建筑的农展馆建成,并由此开创了京城50年不衰的展览史。1986年,在原有基础上,中国农业博物馆建成开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模式。
唯一园林式博物馆、6万余件馆藏品、全国百强博物馆……多年来,农展馆以它自身的体量优势、傲人成绩,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佼佼者。
白色的墙,绿色的瓦,以及翘起的四角。一走进农展馆,你就会被它古朴清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肃然起敬。
据了解,当初,农展馆选址、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馆名由主席提请书法家舒同题写。十座仿古建筑构成了农展馆的主体建筑布局,疏朗大方,古朴典雅,深得中国传统建筑之神韵。
事实上,农展馆让人初见惊艳的不仅仅是那些建筑,还有那些借助建筑巧妙设置优美别致的生态空间。亭廊迂回,曲径通幽,苍松翠柏,繁花似锦……从某种意义上,农展馆更像是个超大的复古院落,尤其是5万平米湖水,倒映着古建、杨柳、芦苇以及几十种鸟类的身姿,置身其中,有种说不出的恬淡愉悦。
“农业文明,包含着耕织渔牧等多个方面,它是人类智慧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长相生的体现。”农展馆副馆长苑荣告诉记者,可以说,整个农展馆其实就是该馆最大的展品。
走进中华农业文明馆,就仿佛穿越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从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到协田偶耕、修都江堰,从农具的发明、传承到纺织技术的起源、传播,从近代实验农业到现代农业,或通过场景复原,或是用饱经风霜的文物自证,或是用现代影像技术讲述,无不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中华农业文明的渊源与博大。
“你看这个执锸俑,其貌不扬,但它可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手里的锸、箕以及身上的配刀都表明,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铁具使用的普遍性。”据馆内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几代农展人的征集保护工作,馆内的藏品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形成了以古代文物、传统农具、标本、民俗文物和古籍为主体的藏品系列,藏品总量已达6万多件,其中不乏许多的国家一级文物。
近年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围绕馆藏文物和农业文化、努力做好面向社会的教育普及工作,农展馆也已形成了由基本阵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组成的完善的展览体系,曾推出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农业自然资源区划”、“中国水产”等特色专题展。
目前,馆内有中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陶中的远古农业等五个基本陈列,及室外的传统农事和现代农事雕塑展园,展出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就是一整天泡在馆内也难一一参观个遍。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最有别于其他展馆的是,农展馆将研究工作作为立馆之基本,并在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农业文物保护与鉴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中国农业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据苑荣介绍,建馆以来,该馆出版学术或科普专著上百部、《古今农业》期刊上百期,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编撰《中国农业通史》、《中国农业文明史》、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扶持政策研究等重要课题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由该馆牵头组织的“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苑荣无不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研究与展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最好范例之一。”
让许多农展人自诩的还有,近年来,该馆不断深化馆校合作、馆社合作、馆企合作、馆媒合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社教空间,探索出专场讲座、夏令营、手工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颇受广大青少年一代喜爱。
建馆以来,农展馆举办了全国联动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中外游客云集,曾有日接待观众万人的辉煌。而由该馆牵头的自成体系的展览协会,有两千多个会员,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构织了全国最大的展览网络。
第一个出国办展览、第一个与外国馆结为姐妹馆、第一个办商品交易会……其所办展览数量之多、行业之广、影响之大,是国内任何一个展览馆无法比拟的。
“除展示中华农业文明的几大板块的固定展陈,我们的临时性展览渐渐以农产品交易、农业文化展示为重点。”苑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展馆积极吸引文化教育时尚类展会,如艺术北京、国际旅游展、动漫展等,成为京城重要的文化展览场所。“作为国家一级馆,未来,把我馆建成国际知名、行业一流的博物馆,还有很远的路,也是我们农展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套乐器来自春秋时期,属国家一级文物。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这套青铜钮钟,一组9枚,形状相同,大小相次,钟身饰蟠螭纹,轻击音质优扬,清丽而优美,是难得的春秋时期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这件明器来自汉代,属国家一级文物。该俑头戴笠帽,一手持锸,一手持箕,腰插长刀,裤腿高卷,表情生动,塑造出乐观勤劳、善良可亲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汉代四川地区士卒亦兵亦农的军屯情况,也说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农耕文化荟萃地:全国农业展览馆
提起东三环周边的地标,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还是广厦林立的今日,全国农业展览馆(又称中国农业博物馆,以下简称农展馆)都是许多人…
-
评选结果公布!邢台年度最美政法干警 临西1人
日前,由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2022年邢台市“最美政法干警(政法委员)”推选展示活动评选结果揭晓…
- 人才盘点常用到的十二项工具
- 汉代实用性铁具——铁质农具
- 古代成就之生产工具
- 常识易错点合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 古代青铜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