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12万件农耕老物件亟须有个“家”

  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没有了往日的拥挤和嘈杂,村民们都已高高兴兴地搬到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只留下“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负责人段双奇和他收藏的12万件农耕器具和生活器具。眼下,临时安置小区已经断电断水,段双奇整日愁眉不展,不知道怎样安置他半辈子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这12万件宝贝。

  “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其实就是两三间相通的铁皮搭建的简易房。虽然是简易房,但其中收藏的器具却并不简单,犁、耧、锄、耙等众多农具一应俱全,牛笼嘴、铡刀、碾、石磙、马灯、馍筐、老秤等农家曾经惯常使用的家什一样不少。这些农耕器具堆积在一起,像小山一样。

  段双奇介绍,目前,馆内收藏了各种农耕器具器件12万多件,品种190多个,全是他自掏腰包,走遍全国各地收购过来的。

  谈起收藏这些农耕器具的初衷,段双奇说:“收集这些老物件,其实与我的摄影爱好有关。自从喜欢摄影以来,我在行走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农耕器具和农耕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都有关于其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蕴含着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我们的文明发展史。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每一种用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业生产用的器具逐渐消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建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子孙后代能够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2016年5月18日,省文化厅一位领导来考察我的文化大院,对我抢救农耕老物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受到莫大的鼓舞。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大国来说,农耕器具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国家也大力鼓励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坚信这是一个方向,收藏的劲头更大了。”段双奇解释说。

  多年来,为了抢救这些老物件,段双奇跑遍郑州市周边的600多个拆迁村庄,又多次到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抢救、搜集面临失传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专家学者看过段双奇的农耕老物件后,站在全国的高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品种第一、数量第一、管理第一。

  为了做好这些农耕器具的收藏工作,段双奇目前已经花费了220多万元。这些钱全是他自己筹集来的:自己的拆迁补偿款80多万元,卖掉自己的私家车33万元,加上承包花木土地的收入20万元左右,其余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

  段双奇花那么多钱去收集农耕老物件,村里一些人表示不理解:“那么多钱,干点啥生意不好,非去弄些破锄头、破秤砣?”但这些并没有打消段双奇的专注和热情,他执着做着在他看来比什么都值钱的农耕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段双奇的老家在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现在是拆迁临时安置区。因为爱好摄影,起初,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双旗文化大院”,除了展览自己的摄影作品,还经常举办法律讲座、失地农民工就业讲座、书法笔会、文娱活动等活动,后来因为收集的农耕老物件多了,就办了农耕器具展览。随着来家里参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就连以前不理解他的群众,也都说他做了一件大好事。2011年,段双奇就把原来自家总面积1260平方米的三层楼宅院,全部改造成了文化大院。为了保存好这些器具,段双奇为这些器具涂上防腐桐油,还在简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头。

  段双奇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原来的村庄已经被划入城镇化改造区,他们村成了临时安置点,他的文化大院也拆迁了。为了保存他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农耕器具,才临时搭建了三间简易房,暂存这些“宝贝”。

  眼看村民回迁即将结束,简易房里的农耕老物件面临着无家可归,段双奇十分伤感。“农耕文化是无尽的文化财富,请给农耕老物件一个家。”段双奇满怀期待。⸈꼈㨈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