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农耕画卷​纸上的田园梦祖先的致富经

  农耕画卷,穿越古今,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农耕春秋》,将我们带入存世的美术作品中,游走在古人的劳动智慧中,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农耕春秋》系列纪录片共五集,探索农耕历史的传承与发展,纪录新时代的农业文明。分别是“图谱传奇”、“‘海错’不错”、“耕织记忆”、“岩语密码”、“壁上华彩”。

  图谱传奇,就像探索了一本七百年前的古书,里面记录着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遗传密码,保留下的珍贵的工具形式和文化记忆,生动地展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和古代农器之美。

  农具的变化伴随着农业的进步,古人的智慧从一次次农事活动中体现,片中说到:农具和农业是双胞胎。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共生发展,同宗同族,古文明就是从器具开始。

  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馆内陈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是了解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当代中国农业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流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知识的场所。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板块有传统农具2000多件,是一个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题材的陈列。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

  四川天府三农博物馆总面积达1460平方米,分为综述篇、峥嵘岁月篇、激荡三十年篇、迈向新时代篇四大部分。

  共计展陈文史资料、照片文物、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300件,以各个时期制定的重要农业政策、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事迹等为切入点讲诉农耕文化。馆内还搜集了不少实物,比如粮票,还有老龙村自己保存的农业税凭证以及一些农业生产工具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土地作业,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域特征的农事活动,也是农耕社会的文明体现。

  通过《海错图》让我们看到了聂璜先生对于海洋生物图谱的绘制,感受到了大海的神秘与浪漫,跟随古人对于海洋生物的大胆想象,一点一点浮现中国渔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书中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海洋世界的想象和脑洞都非常的离奇,通过世人描述这些光怪陆离的海生物跃然纸上。探索了中国渔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当代中国渔业发展现状,促进了人类对海洋的寻访之旅,是对古代渔业科技的敬仰向往。

  男耕女织的和谐画面成为了多少人心中的向往,古人也不例外。一幅《耕织图》也描绘了古人的分工合作的社会关系,也延伸至今农事活动的发展,将现代农业与古代农业结合描绘,讲诉了中国传统农业里蕴含的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古代智慧不可小觑,循环经济的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桑基渔塘、稻麦轮作,都是经过反复实践的成果。中国自古便是丝绸大国,古时丝绸制品更是精美绝伦,堪称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璀璨文化里的一颗明珠,而这一切荣耀的源头便要从耕织开始。

  而后的中国的农业发展也是跌宕起伏,农事活动也随着农业政策发生改变,三农博物馆便讲诉了从杂交水稻丰收到全面取消农业税,记录下激荡三十年中的一个个笑脸。

  再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看了这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关于农牧业的岩画,每一张无论是内蒙古曼德拉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民在农牧业上的生机勃勃。

  在看到这些岩画的时候不禁感叹,古代的人民们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充满担当,为我们后代的发展创造了夯实的基础,为中国农耕记录下辉煌灿烂的文明记忆。

  在《壁上华彩》一集中,主讲专家王进玉来到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走进壁画,我们能够读出我国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清晰的看出古代人民的农耕方式。

  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农耕壁画图像《院落马厩图》, 图中一个少年在马厩中清理粪便。在河西走廊一带,畜牧业与农业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