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制作微型古农具 风谷车、三国水车巧夺天工
风谷车、三国水车、战国水车、犁等,一件件造型精美的微型古代农具陈列在桌上,这可不是在古代农具的展览馆,而是在85岁老人林开通位于市区江滨花园的家中,这些巧夺天工的微型农具都是老人在退休后,按照图纸以50:1的缩小比例制作完成的,这些微型农具不仅外观与古代农具相同,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基本无二。
林老是典型的漳州手工艺人,出生于三代木工之家。他18岁开始和父亲及叔公一起经营一家“合成水车店”。当时店铺在市区厦门路,因为做工好,信誉佳,名气也大。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合成水车店”并入漳州手工业联合社水车社。林老成了“公家”的“水车师”。随后,手工业联合社又并入漳州农具厂,农具制作成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爱好,林老乐此不疲。上世纪70年代,他做了一架风车,代表龙溪地区参加全省比赛,得了第一名。
1989年,林老退休后,开始怀念起旧时代农具,他制造的第一个微型农具是风车。为将其中的一些细部衔接搞清楚,林老整整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当时没有图纸,没有可参照的模型,全部靠自己摸索。做成后,不管从外形、结构、功能上都跟真的农具相同。亲朋好友见了,都喜欢。”
林老告诉记者:“现在水车、风谷车都少见了。农民早都换上功能较先进的机械设备。年轻一辈的孩子们,像我的孙子,都已经不认得这些农具了。”说着,林老伸出手摇了两下,水车的轮子果真开始转起来。“我做了一辈子木工,如今大的农具没人用,我就做小的给人看。”林老的作品还因此入选芗城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其中唯一入选的民间手工技艺。
刚开始,林老将做好的农具拿去卖,以补贴家用。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有一些收藏者慕名而来,包括来自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人都找上门来买,还有些商户会到他这批发大量微型农具拿到外面出售。一时间,林老成了家喻户晓的“手工达人”,订单的增长速度远远快过林老做农具的速度。“根本赶不及,到最后,有些商户只能早早先交钱预定,才能拿得到。”林老说。
2008年2月份,厦门一家玩具厂的人找到林开通,随身带来一张三国时期用于排水灌溉的水车图样,请林开通按照图样制作出微型水车。林老收到图样后,全身心地投入研制,仅一周时间就让失传的三国时期古农具“重新现世”。他告诉记者:“我做木工做得多了就熟练了,这个农具跟现代的农具其实有相通之处,就是要求很精细。试了很多次才成功。”还有一次,一位台商慕名而来,一次性买了10架风车带回珍藏。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偶尔也会有人上门来要当林老的徒弟,但坚持不下来。“现在的人不太愿意学这些老玩意儿,我的儿孙和亲戚朋友就没学会我这门手艺。”如今,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慢慢地也做得少了。“只能自己留着欣赏了,现在的孩子,都坐不住啊。”林老感慨道。⊙记者方一凡文陈慧慧图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八旬老人制作微型古农具 风谷车、三国水车巧夺天工
风谷车、三国水车、战国水车、犁等,一件件造型精美的微型古代农具陈列在桌上,这可不是在古代农具的展览馆,而是在85岁老人林开通…
-
这些古代粮仓让人叹为观止
仓作为储存粮食的建筑,在两汉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说明当时农业经济发达,是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家庭财产私有化的一种表现…
- 文物解密古代饮食文化——古代农具
- 山东新泰农民还在使用的商代农具农耕史上先进的刨地利器䦆
- 大美艺匠带你了解古代农耕文化。
- 74岁老汉“复原”500件古代农器具 形态逼真
- 灌阳:传统农具节见证农耕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