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古代人少地多粮食依然不够吃皇帝为何开荒种田也解决不了?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扩张很快,为此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划了一条18亿亩红线年新年一过,我国全力抗击疫情。但在我国抗击疫情取得成效时,3月份,全球疫情开始蔓延,全球很多产粮大国突然禁出口粮食,当时令人奇怪。但后来疫情有所控制后,一些产粮大国才放开粮食出口。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粮食安全很重要,任何时候不能放松警惕。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国现在人口多,还依然能确保粮食自足,为什么古代人口少地多,还依然发生饥荒呢?难道古代各王朝不鼓励民众开荒种田吗?

  对于古代地多人少还缺粮的情况,从史料记载看,古代的确有很多土地,但大多数是未开垦的荒地。那为何不开荒种田呢?从老百姓也的确开荒,但由于缺少现代化农具,开荒的面积并不多。

  古代虽然有铁器,但大都用于兵器制造。因此老百姓很少用铁器制作开荒的工具,大都用木头或者石头等制作简易工具,如此简陋的工作很难大面积开荒。

  后来随着冶炼技术不断提高,大量铁器也运用到种地上,毕竟都是落后的自制工具,开荒效率也不高。因此很多老百姓宁愿得到已经开好的“熟地”,也不愿费力去开荒新地。

  古人在生产农具落后的情况下,并非放着地不种,他们也会利用荒地种点粮食。但是在未充分开垦的情况下种田,产量并不多。据史料记载,古代荒地有一种优势,由于腐殖物较多,土地肥沃,比现在土地要好,一般情况下撒上种子就能长出庄稼。但由于古代并没有精耕细作意识,即使庄稼长起来了,由于杂草不能及时清理,粮食产量必然低。而且民间还有烧荒种地的习惯,耕地受到破坏粮食产量也会减少。

  古代种田基本是靠天吃饭,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丰年,粮食收成就多,但如果遇到干旱、虫害等灾荒年,即使已经开垦的耕地也不会有收成。

  有人可能又会说,古代的水利建设不好,庄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如果出现干旱、水涝或者虫灾,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在古代灾年时就易发生大饥荒,再赶上战乱,民众只能舍地逃生,就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古代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一直重视农业,而且在水利建设上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现在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就是在古代不发达情况下修建的。但这些水利工程,的确为秦国提供大量粮食,也保证了秦国能不断对外使用武力。

  但水利工程耗时费力,兴修水利的人员也需要吃饭。如此庞大的工程,并非像现这样说建就能建起来。因此,古代水利工程,因为劳民伤财,很容易引起民变,比如隋炀帝的修的大运河,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但当时成了隋朝灭亡的一个因素。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无论哪个朝代,都围绕耕地而争,因为有地有民有粮食,社会才能发展。如果没饭吃,连年灾荒,必然要起民变和兵变,这个王朝也离灭亡不远了。

  由此看来,其实我国古代皇帝大都重视农业,但由于一个王朝中心地带的土地,基本都已经定型。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和豪绅大族,这些人占有了大量土地,他们雇佣农民种地,大量粮食集中在官绅家族。

  不过每个朝代都围绕土地进行改革,因为皇帝明白,如果把大量土地被官员财主占了,也不会促进农业发展。因此,有的朝代在土地上想了很多办法,有的人口数量收取粮食,有的按土地多少收取粮食,不过由于大量土地被兼并,朝廷想从收粮食很难。

  后来虽然朝廷向拥有土地大户开刀,以此增加国库粮食储备,但阻力很大。有的王朝就鼓励民众在边远地区开垦,甚至喜欢守边的军队也开垦。比如汉朝就曾在西北开垦,清朝后来放开东北。

  但在边境地区开垦,有些皇帝是忌讳的,他们怕时间久了,此地出现割据势力。因此,所谓边境地区,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应该是朝廷能控制的地区。不可能放任自流。这也限制老百姓开荒的热情。

  古代王朝也鼓励开荒,但开荒工作要受朝廷各级官府控制。有的朝代鼓励民众去开荒,甚至不收租不收税,但也只是暂时性的。老百姓开完荒的土地,也会被列入朝廷统计数量,时间久了,就会被朝廷作为封赏的土地,这些措施挫伤了百姓的开荒的积极性,想多开荒多打粮食,不会成为正比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