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传统农具”有益于呵护乡愁
万载居民郭西灿做了一辈子木工,2005年退休后,他开始制作年轻时在农村做过的农具的缩微模型。他希望留下些东西,让后世的人能够了解以前的农耕文明,知道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生产的。(据11月2日《宜春日报·月都早刊》)
众所周知,木犁、耧、耙、纺线车、石碾、石磨、水车等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农具,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这些农具已少有人使用了,在许多农村早已看不到了——这也许是人们到伟人故居韶山参观时,看到毛家那陈旧的农具和日常用具感到惊喜而非常亲切的原因。因为这些农具不仅反映了毛家世代农耕、勤劳为本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寄托着人们对农耕文化的浓郁乡愁。
农民们可能欠缺保护乡愁、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也难以有藏宝人那样的长远眼光、独到见识,善于发现、挖掘一件物品的保存价值,因此他们对没有用处或暂时不用的农具也不善保管,以致于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了。郭西灿发挥自己的木工特长,把农具做成等比例缩微的模型,是保护农耕文化、保护乡愁的有益举措。如今人们重视保护乡愁,往往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到古宅、民俗、民风等宏观方面,却对农具这些微观的东西忽视了。殊不知农具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文化载体,当然也是乡愁重要的寄托之所在。
农耕文化能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古老的农具则可让农耕文化更加具体而充实。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保护古老的农具大有可为。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玩转传统农具”有益于呵护乡愁
万载居民郭西灿做了一辈子木工,2005年退休后,他开始制作年轻时在农村做过的农具的缩微模型…
-
传递心灵的力量:手语盲文有了“国标”
手语和盲文是特殊的语言文字形态,是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思维、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物解密古代饮食文化——古代农具
- HIMO:来自强者的发声!创新永不止步
- 学术讲座揉木与锻金——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与特点
-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让正能量发声
- 媲美“海马斯”中国远火现身海外阅兵射程可达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