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程新坤合影
程新坤别具一格的形象,让我一下子记住了:挺拔的前额饱满光亮,如高山一样陡峭。头发稀少的头上,“聪明绝顶。”清癯的脸庞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画画写生时,眼里放光,疾如闪电,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如天空盘旋的雄鹰俯冲下来,一下子抓住了地上奔跑的兔子……寥寥数笔,一个人物的雏形就跃然纸上!
程新坤,江西吉安县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画院特聘画家、庐陵画院名誉院长,原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安市美术家协会,井冈山画院名誉副院长。先后任县文化馆美术创作员、馆长、副研究馆员。长期进行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的探索。作品呈阳刚之美,意境淳厚深远,造型形神兼备,既重审美客体精神气质的表现,又重审美主体线年,他的作品《清贫者》参加全国纪念建党60周年美展; 1984年,作品《民情》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1983年,他的作品“为改一错”获全国卫生美展三等奖。1997年,他参与创作的《中华正气歌》一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奖。1999年,《苏区干部》入选中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鲁迅先生》入选全国纪念“延安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前后十次入选全国美展和专题美展。程新坤先生的国画作品,备受好评!特别是他的水墨人物画,当地是家喻户晓,他的人物画红军题材系列作品更是享誉画界!
1943年出生的程老师的童年是艰辛的:首先从他父亲小时候说起……他祖父30多岁就得重病,走了。1916年出生的父亲,当时才6岁,年轻的祖母改嫁。父亲被本房的亲人抚养,4岁的姑姑就送人去当童养媳了。八、九岁的父亲,小小年纪就去学徒。学徒没有学什么,就是帮师傅带小孩,夏天给大人打扇子,冬天给师傅家烧炭生火,包揽了家务事。还动不动挨打,竟然打聋一只耳朵。
他两岁就碰上“走日本”。父母抱着他,随全村人躲进山里。藏身破窑洞、荆棘窝。后来,父亲到外地租田种地。因水土不服,租田打工三年,父亲也打了三年“摆子”病。不得已,只得回到家乡。一回来,就解放了。
1949年6月,吉安解放了!解放军进村,悄然有序,对农民很热情,和蔼可亲。一位营长对他说话,客客气气,摸摸他的头,捏捏他的鼻子,亲切地叫他:小朋友,小蛋蛋。他们住扎了两个月,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一天黄昏,他在村头,看到一位哨兵站在高高的山上,昂首挺胸站岗。当时大雨倾盆,哨兵一动不动……这一情景定格在他的脑海里,对他今后的美术创作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子……
他清楚地记得,临走时,解放军捆好稻草,打扫卫生,借了老百姓的门板、凳子等,客客气气地还了!还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解放后,苦大仇深、贫农出身的父亲积极参加了土改工作。父亲是土改的依靠对象、积极分子。上面派来的工作组成员在他家落脚、搭伙食。后来,父亲担任过选区主任、互组组长、生产队队长。
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正直、忠厚、本分,不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村干部经常在他家里开会,研究讨论分田、分地、分房、分农具,布置农事等工作。父亲晚上参加干部会回来,会跟她母亲讲会议精神。有一次,他似睡未睡之际,听到父亲说:“我们当干部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句话给他留下了终身的印象。所以,他家分的田,分的房,分的农具都是最差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父亲心里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了!
他家六个兄妹,他是老二。大妹家里养不了,小时候曾送给一亲戚,在亲戚家经常被打骂,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得已又接回来。至今小妹仍留下头痛的旧疾。
他家成了干部的聚集地。报纸信件,邮递员有时送到他家。一次,他无意中翻看《井冈山报》,看到刊登连载了一组抗美援朝的连环画,是反映黄继光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他一看,入迷了!人是向往美好的、正义的、光明的!这些连环画,让他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就拿毛笔在废纸上临摹。父亲把他临的小豆腐块“作品”一张张贴在厅堂墙上,让人欣赏。父亲还从外地买回一迭毛边纸,用钉子钉成一本本子。郑重交给他说:“你喜欢画画,就画吧,这是专门给你做的!”让他喜出望外,这是他第一次画画的起蒙!
父亲当村干部30多年,还当过小学副校长。这对他父亲影响大,修养大为提高,知识大为增长,视野也大为开阔。他经常教育子女说:要乐于助人,淡泊名利……这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就是为人要老实本分,不贪图名利。
这对他今后的工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次,他去北京出差,要带一些钱去。他到银行取钱,业务员粗心大意,多给了他400元钱。他回来发现后,马上赶到银行,二话不说就交回去。让急得团团转的营业员感激不已,解了大难啊!“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得。”他平静的说。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忠厚传家,必须做好人,做好事,吃亏是福,为善最乐!
解放初,开群众大会时,主席台要挂毛主席、朱德的巨型大画。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像,惊奇不已!又看到许多黄继光炸碉堡、邱少云被火烧等连环画,就更加有兴趣地学画画……
小时候,他读书的高小,离村里有十五里山路。家里穷,住宿不了,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他们是二三个孩子共一床被子。他只有早出晚归去读书。上学、放学的路上,平时少有人迹,还有几处坟地,经常听村里人讲鬼故事的他,最怕过坟地那片丘陵。常常一路小跑过去,吓得一身冷汗。父母就叫姐姐每天到坟地边,早上送、晚上接。
那时姐姐不可能有手表,时间把握不准,常常一等好久。而小学下午放学时,往往有集体活动。那时他胆小,不敢给老师说,提早一点走。一出校门,他就拼命跑,怕天黑下来……后来住校了,一星期带一罐咸菜,艰辛地度过六天……
小学毕业要照毕业照,每人要交五毛钱。他母亲拿出积存的一些鸡蛋,叫他去卖。好不容易卖完,他把卖蛋的5毛钱,小心翼翼的放进了口袋。没想到回家时,高兴得又蹦又跳,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父亲一听说,劈头盖脸就甩来一个大巴掌!这是他父亲唯一次打他,打得他鼻孔出血,嘴唇肿胀……
他的外祖父因吸食鸦片,家道衰败。母亲几岁时便被卖到本乡老屋下村的一户大地主家当了丫鬟,他母亲虽然身材瘦小,因为他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磨难,使她具有一股不妥协的气质和踏实认真艰苦朴素的品格。潜移默化,母亲这一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延伸在他的学习和绘画艺术上!
在学校,他勤奋好学、上进心强,学习好。1956年,小学毕业,全校仅他一人保送到中学,录取到吉安二中读初中……
那时,要读初中是非常幸运的!他家里因为穷,常常交不起伙食费。除享受助学金外,每个月要交6元,他都拖欠。总务主任有时在中午到他们班上,念几个学生的名字,叫他们回家去拿伙食费。他总是下午放学后,小跑急走40多里路,急匆匆回家向父母要学费。多数是第二天空着手,又急匆匆走四十多里路返校。返校的当天,学校是不给菜吃的,他就只好花两分钱,去校门口小卖部,买一块霉豆腐下饭。初三结束时,他竟欠了学校20多元伙食费。当时,那是一笔大数字啊!
初三毕业,他虽然成绩优异,考虑到家里实际困难,他所有的报考志愿填的都是中专,但二中高中部却录取了他。是读高中?还是不读? 这让他父母左右为难,读不起啊!他,面临失学!
1959年,是国庆10周年。吉安地区要举办十年成果展览,其中有一个农业馆。地区文化部门请他们学校的美术刘老师,去设计布展。刘老师想起他美术功底好,就选他和另外一位同学做助手来帮忙,主要是打打下手,老师画好线条格子,他们填填颜料。要帮忙两个月,每天劳务费八角,一个月就是24元。这是一个喜从天降的大好事!他就是用这次的劳务费,也就是他第一次的工资,还了初中的伙食费欠款。这次机遇,得益于他平时美术画得好,让老师记住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与刘老师一起,就是一次潜移默化的学习,让他对画画的认识提高了一步,技巧上有了新的飞跃!
8月下旬,他家接到他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他父亲来到地区展览馆找他。说:“家里没钱,不要读了,卷铺盖回家。”在旁边的美术老师刘绍仁一听,大吃一惊,就说:“可惜了!可惜了!这么好的成绩,竟不去读!多少人考不上高中,想读都读不到。这样吧,我想想办法,给一位熟悉的师范老师说说,看能不能转到师范去读,那里师范读书不要交钱!”那年吉安师范正好招生不满员,于是,他在九月十五日,顺利地由吉安二中转到师范去读书!那时师范早已开学,他迟到半个月才去报到,差一点与机遇女神神擦肩而过,机遇又一次青睐了他!
那时师范毕业是不允许直接考大学的。在师范读书三年,他知道此生可能无缘大学梦,学生生活就此结束,于是,特别珍惜这三年的读书时光。他勤学苦练各门功课,特别是美术,格外努力,水平大为提高。他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是组长。在他的带动下,全班有一批同学都爱上了画画。那段美好的时光,他决定了自己主攻中国画的学习方向。他有意识地买了一些美术专业方面的书,没钱买美术书籍,就抄书,一本本地抄、临摹,拼命地写生,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他曾借一位美术老师的“芥子园谱”山水、花鸟篇,用毛边纸临摹一遍,记下里面的画理画法,后终身受用。超抄过的书有:《艺用解剖学》《怎样画油画》(艾中信著)《色彩学研究》《黄宾虹画语录》《试谈国画的写生与临摹》等,至今还保留着。
他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比赛活动,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周末,他常常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去郊游,谈文学、谈美术创作,谈理想抱负。真有一些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挥斥方遒的味道。一次,他与四位同学上街,在书店看到一册20张水彩画的画册,深深吸引了他们。没有钱,他和同学就凑钱买下,每人分四张,互相交换阅看、品味、临摹……
196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偏僻的曲濑小学教书,他孜孜不倦地教学。他对绘画的爱好没有放弃,兴趣有增无减。一有机会就画。与同学好友经常“诗配画”。画国画要用毛笔,为了不丢毛笔笔性,他从小学教书起,坚持用毛笔备课、写书信。他还省吃俭用,1963年起,自费订阅美术方面的杂志,受益匪浅,使他的创作指导起点就高。
1965年的春节,他结婚了。刚过几天,一个电话突然打到大队部,会计接了电话,说,文教局,叫他明天就去局里,有要事。他一听,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犯了错误。第二天,去文化教育局要坐班车,要吃住花费,身上没有钱。身旁的妻子掏出自己出嫁时,收到仅有的几块拜礼钱给他。当时他激动不已:这样的妻子,知心知肺,娶了,值得!
到了文化教育局,一位干事笑着说:“从县文化馆知道你会画画,画过大画没有?”他如实回答:“读师范时,画过大画,现在教书,没有画过。”干事说:“电影院要开一个重要的群众大会,要画一幅毛主席的大画,你画画看。”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原来,一年前,地区群艺馆举办一次“向雷锋学习”画展,发了通知征稿。校长知道他会画画,就叫他参加一下。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迟了半个月,通知才转到偏僻的学校。只有几天时间就截稿了。他就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在煤油灯下,认认真真画了两个晚上。没想到后来入展了。文化馆就留下了他的名字。这次机遇又一次光顾了他。
当天,他就画了毛主席像,是水粉画。画完后,就不声不响地坐车回家了!过完元宵节,他回到学校准备上课。校长找着他说:“恭喜恭喜!双喜临门,今年结了婚,又要调动到县城去了!”校长把文教局的调令交给他。原来,他画的毛主席像,画得很好,受到了局领导的好评,文教局录用他了!
到了文教局,他分配在电影院当美工,主要是画海报和电影院宣传工作。命运的转折点,又一次来临!幸运女神又一次拥抱了他!
分到电影院,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他面前: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的老师,来到县城,如同两重天。画大海报,每月画三次,每次画三四张。七八天就画完了。当时电影院编制少,美工也是兼职,除了画海报、写幻灯片、出文字版报外,还要验票、守门、打扫卫生等。
那时,最让他不高兴的,就是每天面临晚上蜂拥而来、川流不息的观众人群,检票、撕票,这是最辛苦的最紧张的且与专业无关的事。因为有人想逃票,被你发现、阻拦,就会骂你,甚至还要打你。那工作是辛苦的,电影院九个人,晚上放映后,还要打扫卫生。检票、守门,是最苦最枯燥最寂寞的,耽误了自己钻研画画的时间,但又不得不做。后来,他就动脑子,利用守门时的空闲和环境画速写。画候影的观众、画小摊贩、画眼前的众生相。他就是坚持“享受”这项业余爱好,不停地画速写,观察社会人物百态。
1967年,吉安地委宣传部组织一批专业人才,上井冈山搞旧居旧址的陈列工作,有资料组、语录组、美工组。他被选中了,分在美工组。组长王修涛,还有同事刘称奇、刘熹奇、李紹澄、张理杰等。这项巨大的工程干了一年多……
这是一段黄金时光,他分外珍惜!因为他有幸见到了在井冈山博物馆改馆创作采风的一些全国著名画家,感受着大画家的气息,大开眼界,既提高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锻炼了自己的身心。在井冈山,他们实行军事化训练,经常走红军路。采访大井、小井、黄洋界等。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淳朴而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们从茨坪到朱砂冲,50多里山路,跋山涉水,体会了当年红军奔袭的感受和历程。那时20多岁,真正是不怕苦、不怕累。只感到:这些累,光荣而幸福!
他经常随资料组去采访,到大井采访了老队队长邹文楷,深受教育。为此他创作了一幅大画“大井残墙”,描绘的就是当地井冈人民,在风雨之夜为保护残墙,用泥巴糊住了红军标语的情景……
井冈山旧居旧址陈列工作结束前,他们出去学习考察一次。从井冈山到南昌,到广州,到贵州遵义,到重庆,到九江……转了一个大圈,真正是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
“我与井冈山有缘。我入省展的第一幅作品就是画井冈山上养路工:《任重道远》!”他深有感触的说。的确,井冈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抚育了他,滋润了他的身心,也成为他今后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县电影院的一位经理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画画,你要坚持。我以前也画画。但被行政工作耽误了。一停笔,就生疏了。真是‘三天不练手生。’不敢再拿起画笔了。没自信呐!”经理的话警醒了他,铭记于心。
坚持学习,坚持创作,坚持深入生活,为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有一次,省里组织一批知名画家下乡采访创作。有几个城里来的画家,看到乡村里不大整齐的卫生状况,不知所措,都不敢走路了。不知道如何下脚?特别是个别女画家,一声声尖叫:“这里有牛粪!”“这里有鸡屎!”他们束手无策!怕苦怕累怕脏,这怎么深入农村创作呢?而他泰然自若,自然而然,穿行于一户户农家,创作写生,与淳朴的老百姓拉家常。这样子坚持下来,深入农村创作成果,肯定是与众不同的!
量的坚持积累,必然走向质的飞跃。1964年,吉安县文教局暑假教师集体学习,上井冈山参观学传统。他坐着长途汽车在盘山的沙石公路上飞驰。看到路边有两三位养路工辛苦地劳作……车轮一压上去,沙子就左右两边散开,车一过,车尾腾起一团飞沙云雾,人都看不到了。远远看到养护工又在忙碌着,把沙石从路的两边推向中间……此情此景,他感动了!回去后,他创作“井冈山养路工!”图书馆一位擅长文学的馆员,看到画后,对他说:标题就叫“任重道远!”果然好!让他深受启发:画画要和文学结合一起。之后起题目时,他总要细细琢磨一番。这幅画就是他入选“江西省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画展”的作!一炮打响!
八十年代初,为庆祝中国党建党60周年,他饱含深情献上大型国画《清贫者》。为了创作方志敏的“清贫者”国画,他学习了方志敏的著作。他还专门去方志敏的故乡弋阳创作采风,参观了方志敏的旧居和陈列馆。(他小时候,对家乡庐陵的文天祥的正气崇拜不已。)联想到当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贪污腐化现象有所抬头。心里常想:当官不是为了发财……构思动机产生后,他决定了画的主题立意,选择了画方志敏。画好后,特意在国画上方写下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文中的一句话:“想从我这里发财是想错了,我们者不是为了发财的!”画面呈现出被捕时的方志敏,大义凛然面对兵,蔑视他们搜身找不到钱财失望之极的丑态
……画面上,方志敏衣着严整,如屹立在风雪中的高山,顶天立地,正气凛然,表现出我们党人英勇无畏,坚持真理,永保清廉,磊落光明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作者力求形象深刻,笔墨生动的特色。站在这幅画前,能使观众被方志敏烈士的凛然正义之气所震撼。这幅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党成立60周年全国美展后,《解放军文艺》、《支部生活》、《作品与争鸣》等12家报刊相继转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成果二等奖,曾编入江西省幼儿教材。2020年5月,作品刊登在《美术》杂志上。
他当过文化馆馆长,后又担任文化局副局长,是行政职务,辞了。怕影响自己从事美术艺术创作。因成绩显著,评为高级职称,即副研究馆员。此事后话。
因为他熟悉井冈山吉安一带的红色历史,又对人物画情有独钟、功力扎实,驾轻车就熟路,名气越来越大!至今他创作红色历史国画人物将近100多幅。大大小小的画作被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珍藏或展出……
其间,他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清贫者》(方志敏)、《民情》(农村调查)、《红土地上的将军》(甘祖昌)、《好总理》(周恩来)、《苏区干部好作风》、《红军有了顺风耳》(红军第一部电台)、《红辣椒》、《前赴后继三兄弟》(曾山烈士家庭)《告别苏区,开始长征(合作)》等。
曾有记者问他,取得这么多成绩的秘诀是什么?他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天分,就是时刻警醒,尽量排除纷扰,坚持下来。持之以恒,不忘初衷!”
1985年,著名漫画家、陶瓷理论家毕克官,来吉安考察、参观吉州窑,两人相遇,一见如故。毕老师了解了他的自学情况,回去后,专门画了一幅漫画给他。画面是:几个小孩,趴在青石板上观看屋檐滴水。这就是一位名家的关怀和心意:水滴石穿,坚持下去,定能成功!
“爷爷得分”是程新坤的一幅成名作!他以大胆的构图,巧妙的角度,高超的绘画技巧,展现了爷爷和孙子正在打乒乓球的场景。画面上,只有半张球桌,正面站着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手握球拍,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双眼炯炯有神,注视着对方。在最初的画面上,出现的是树枝和树叶,球桌下放着一个斗笠、一把锄头,增强了这幅画的内涵,巧妙地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在画面上,加上“爷爷得分”的题款,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画。后来他又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考虑到安全第一,便把锄头换成担箕。这样,这幅画就更完美了,他不敢再改动,怕越改越差。1973年,省文艺工作室,选调吉安地区两位作者,带作品赴省参加创作。程新坤带着这幅画稿去了。期间,他想在画面上增加两个小孩,在笑嘻嘻的使劲鼓掌,其中有一个小孩露出正在换牙的缺口。他从南昌打了电话,与地区负责组织创作的朋友商量,讨论修改意见。修改后,朋友觉得比原来的画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情趣更加生动,好!真好!
“爷爷得分”这幅中国画,在省刊发表,接着发行,多种文艺刊物都刊登了它,有的还当做封面用,轰动了全省。后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专家专家们赞不绝口!为此,他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这幅画先后在瑞士、法国、巴基斯坦等国巡回展出,享誉海内外。
他的创作赢得了许多赞许!有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都是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着力表现人物的神采,给人以深远的影响,后来他相继创作了鲁迅、方志敏等人物画都获得极大的成功!
程新坤说到当年的创作过程,要真诚地感谢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这正是多次组织外出参观美展和地区多种美术创作活动推动了他,提高了他,深入生活的一次次活动等培养了他。在专业上,程新坤也深得他们的信任和倚重。他十分怀念当年那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创作环境,这些有利的平台,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从而整个地区呈现出美术创作繁荣、新人辈出、新作不断的喜人局面。
他的国画创作是由创作意念、创作,引领技法技巧学习的。走的是边创作、边学习的自学之路。技法的学习,主要是速写,速写实践是他进行创作的得力手段。另外,70年代做过一百多个人物泥塑的经历,也给了他的人物画创作助力不少。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他学习水墨人物画,是由浙派人物画大家方增先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为范本入门,后吸取南北各派优长,在创作实践中,试着将花鸟画、山水画技法,与人物画技法结合,把人物画当作山水画来画,展现浙派的灵动,北派沉雄大气的气象,在塑造人物内心美的基础上,追求作品的整体、厚重、丰富和含蓄、苍茫及阳刚之美。
七十年代,他曾幸运的两次进京参观美展,对他影响巨大。第一次是1977年,他参观全军美展,他用笔记的手段,把读画过程的收获,即每幅打动他的作品构思,构图及笔墨处理特色,试着给出自己的评判,受益匪浅。
第二次是1979年。他进京参观全国第五届美展,更是大开眼界。在北京五天期间,他有三天在展馆观看,第一天是普遍浏览,流连忘返。第二天是重点欣赏,意在读懂。第三天,是加深印象,加强消化,反复揣摩,特别是重点作品。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获得这届画展的金奖。他每次在这幅画前一站,就是一小时。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当时不觉得累。两次观观展后,他的人物画创作画风大变,有了长足的进步!
程新坤坚持不懈地地研究传统国画,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在写意国画人物的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浑厚华美,酣畅淋漓。程新坤笔下的人物着墨深沉、厚重,行笔果断、泼辣,注重人物神采和笔墨意味的表现,人物造型简括,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独特效果;同时又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需求,注重艺术品位和格调,从而达到作品具有浓郁的、鲜活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
中国画大写意的笔墨形式和塑造特定的具体形象时存在着矛盾。然而国画在生宣纸上的大写意如一匹脱缰的烈性马难于驾驭,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在创作上具有驾驭大写意画的掌控能力。国画大师齐白石主张:“奔放处不失法度,精微处不失气魄”。为此:程新坤在借鉴运用山水、花鸟画的技法中取得了和谐统一。整幅作品笔墨凝炼大气,画面张力弥漫,墨韵交融,气脉酣畅悠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从小就有一个特性,怕见生人。村里大人们都趣称他是“没有脱裤子生的。”他性格内向,见生人说不出话,脸红口吶!也许怕人不待见,也许怕别人不喜欢打扰,兼而有之吧!这对学画是有障碍的。但逼得他想办法怎么办。在师范读书时,有几个星期天,他曾站在纪念堂前厅外的窗外墙边,偷偷看两位画家在前厅内的两侧墙上,画大型油画。他边看边悟,边琢磨,一站就是一整天,恋恋不舍。羞问多悟,大概是他一路学画走来的得失所在吧。
他有幸得到过省美协领导老师吴齐、马宏道、王兆荣、程其勉等的热情鼓励、指导和帮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有幸作为省重点美术作者,经常参加省美协组织的美术创作班活动,和众多老师、同行一起下乡写生采风,开展创作活动,有时长达一个月之久,从中受益良多。每一次下乡村写生时,马宏道老师(他是浙江美院毕业的油画系高材生)起初要求大家一个半小时内画完一幅画,然后要求一个小时内完成,再后来要求半个小时、15分钟画完,依次递减。进行由慢到快的训练。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素材。这个法子,对他这个从未进过美术院校的人,提高观察表现能力非常有效。他以后的人物速写、造型能力的提升,与马老师的指导密不可分。马老师还很关注关心他的创作活动,在创作班,马老师不时会站在他身边看着他画画,和他交流,给了他很大的信任,增强了他的自信。1984年他入展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民情》作品,就是马主席在全省美术创作班上,点名分配给他的任务。后来取得的成绩,是对马主席的回报吧!
王兆荣老师也是浙江美院国画系的高材生,当时任江西省美协驻会。他具体负责全省的美术组织指导工作。他品德高尚,热心帮人,古道热肠,平易近人。王老师曾写信叮嘱他不要错过美协的美术创作活动。他画“爷爷得分”时,修改了多幅,因那时他书底不深。王老师多次指导,还在他的画上帮他题款,言传身教。这些让他永铭于心!
程新坤的人物画,以赤诚之心,去抒写对老区人民,对红土地的深情眷恋,这才是他的作品能赢得观众的原因所在。如他入选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的国画作品《民情》就是作者多次深入井冈山乡村采风体验生活,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而创作的精品之作。这幅作品画面恢宏精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再现了同志当年在战争年代,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传播真理、调查研究的光辉形象,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主题作品。他在这幅作品的立意、构图、色彩诸多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整幅作品,人物众多,画面场景较大,笔墨运用之娴熟,人物刻画之精准,群体人物形象的造型以及画面空间处理等都有新的突破,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传统功力及高超的艺术修养。这幅在参加全国展览后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中央办向程新坤颁发收藏证书,从而奠定了《民情》的艺术地位和高度。
1965年起,他在吉安县电影院、文化馆从事美术专业工作至今。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除了画了电影广告宣传画,在井冈山、吉安县、东固镇、陂头乡的旧居、旧址、陈列馆,创作了许多展馆的历史主题画。(1977年,他创作的两座泥塑群雕,至今还陈列在东固博物馆。)为了创作,他深入老区作第二次国内战争的红军重要历史事件的调查采访、体验生活,写生速写,在生活中既了解了历史,又锻炼了画技,为红军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绘画基础。
天道酬勤结硕果,探索创新攀高峰。 程新坤先生博览群书、虚心学习,摸索创新,不断地充实、丰富、提高自己。他学习杨之光的新人物画用笔用墨,学习蒋兆和素描与光线入画,给他影响最大最为直接的是周思聪及她的《人民和总理》,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构图和创作技法他都作了研究、学习和借鉴,因此,他成功地创作出了《民情》和《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等大幅群像佳作,引得大家交口赞誉!
他画的人物国画出名了!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纷纷请他去画。1970年,当地政府学四川《收租院》展览。(这也是全国都在推广的风气。)筹建县阶级教育展览馆,有十多间展房,每间房要展览七八个人物泥雕。他自学成才,学会泥塑。他前后雕塑人物泥雕一百多个头像。
他信奉高尔基的名言:“向所有的人学习,可别模仿谁。要倾听任何忠言,可是干起来要自己的。”泥雕的每个人物都有故事,有老人、年轻人、妇女、小孩、女孩等。还有抓壮丁、催债、地主欺负老人等情景场面。每个人的脸上,呈现各种喜怒哀乐的表情,体现各种身份。他都要反复研究。他着力形神兼备的雕塑,故事在人物身上,集中在脸上,聚焦在眼睛上。要让人物传神,就要让眼睛说话。所以,他反复研究人的性格、品格,对人物的形象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抓住人物瞬间定格的表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指挥身体的变化。他对笔墨有手段、有技巧,重点突出,就是在脸部和眼睛上。整体动态在身体四肢,脸部动态在眼睛。眉毛、嘴角、笑纹都要动起来,人才会是活的,才能传神!两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废寝忘食地拼搏着,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1980年,吉安县烈士纪念馆筹建,他抽调去负责版面设计、美术创作和组织协调等工作。1990年,县里又派他去筹建文天祥纪念馆的工作,他负责美工组,并向外地名家约稿。他自己画了一幅“文天祥起兵勤王”的人物国画,栩栩如生,观之令人肃然起敬。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大了,几个地方向他伸来了橄榄枝。江西省画院创办时,指名调他去,县里舍不得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接着,景德镇陶瓷学院调他去当老师,他去了一个学期,教了两个年级的美术课。商调函都发来了,还是舍不得家乡吉安,又没去成。1993年,井冈山大学创办艺术系,叫他去。他对故乡难分难舍,又没去成。但他不后悔。是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程老师有一个好妻子,是他的贤内助。他充满感情地说:“军功章,有妻子一半的功劳。没有她全力以赴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1964年春节,经人介绍,他谈对象了。女方的母亲见过他一面,挺满意的。回去就对女儿说:“这个后生好,老实本分,一表人才。”“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件婚事就这么谈定了。女方家里仅向他要了80元彩礼。可是80元钱,他家里都拿不齐,是临时到生产队借了一些凑齐的。他家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欠粮也多。后来,还到乡里、大队借了二千斤稻谷,帮他们度过了那两年的饥荒岁月,四年后,才还清此债。
结婚时,妻子没有新衣,是到姑姑家借了表嫂结婚穿的一套灯芯绒衣。他去县城工作后,经常出差到外地创作,那时歇月假,有时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回不了家。家里的事妻子全揽下了。1978年,分田到户,实行责任承包制。家里分到十亩田,妻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要带好四个儿女,起早摸黑,操劳田亩地的种植和收成。她任劳任怨,全身心地安排好家里的事务。后来,公公、婆婆十岁了,他俩有时得病,他妻子一次次协助送到医院,跑前跑后,周到护理,尽心尽孝,没有怨言……勤快善良的妻子没有分散他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让他在外面一心一意地打拼事业,才取得丰硕的成果。
当时,他工作每月工资仅34元,他每月寄回家里20元,连续十年,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江西省画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要调他去,他都一一谢绝,放不下年迈的父母。“父母在,不远游”啊!当地政府也给了他热情的关怀和厚爱。他妻子45岁时,终于解决了工作问题,到文化馆上班了。父母都活到高寿,四个子女靠自己的勤奋好学,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全家人现在是其乐融融,令人好生羡慕!
他工作时,家庭困难,经济拮据。因为他妻子省吃俭用,他在小学教书时才能挤出钱,购买国画理论书籍,还订阅了全国权威杂志《美术》。这本杂志对他影响很大。在那本杂志上看到浙江美院毕业的刘文西创作的一幅作品《祖孙四代》。于是,启发他当年画了井冈山老中青三代养路工。还有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等作品,深深打动了他,他反复观赏、临摹,钦佩不已,决定以他的人物画为范本,学习水墨人物画!1984年,他有幸与刘文西画家一起,作品双双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上入展,而且他俩画的是同一个主题:!当时有些地方思想有些异化,有贬毛主席倾向。他俩都是逆向思维,单单画了毛主席。刘文西画的是毛主席等领袖看戏,闹新春。他画的是毛主席深入乡村,访贫问苦,调查民情。两个人的心思不谋而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程老师虽然78岁了,身体健硕安好,精神矍铄,眼睛放光,神采奕奕。每天,他上午画画,下午看书、看报、会友、喝茶、做家务。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常常翻阅陶渊明诗歌,吟诵其中优美的诗句:
他是低调做人、作画。他在艺术风格上,顺其自然,淡然随性,追求一种自我意识、主观意识更强的东西!他现今正默默地创作乡土风情方面的系列国画。已创作五十多幅,那是一个个系列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组画。他发现,这个方面的题材十分丰富,是一座金矿。现在年轻人都不清楚那段庐陵乡村的历史文化。而他十分熟悉这些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内涵。他说:“我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一是我熟悉的人和物,二是打动我的人和事。”他现在年岁已高,体力精力,毕竟不如年轻时。主观上,他正好分出时间,消化、沉淀自己的人生,提升自身修养的能力,这也是一种人生和艺术的需要。作画是一种付出,修身养性是另一种投入。在一种超然物外的似梦似幻的探索追求中,另辟蹊径,或许,那将走上一个更崭新、更广阔、更美好精彩的艺术天地!
(作者:胡刚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吉安市作家协会顾问,市作协庐陵文学院院长)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作者和程新坤合影
程新坤别具一格的形象,让我一下子记住了:挺拔的前额饱满光亮,如高山一样陡峭
-
古劳上新啦 湾区首创浮岛上的商业街元旦抢先“营业”!
2022精彩启航,作为湾区文化生态旅游度假标杆,华侨城古劳水乡一期带来2022“见面礼”,3大乡趣新品精彩上线,童梦村乐园+乡野时光+…
- 晋南72岁农民“农具发明家”做的十几种“神器”你没有见过
- 不要小看农村这些旧家具、古董很多80后的年纪还没有它们大
- 广西兴业县:旧村庄里的新风尚(组图)
- 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修缮旧民居乡村展新颜
- 农忙握锄头农闲捏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