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我们村里的文化人]苏遥:画出农耕艺术精品

  从海上氤氲而来的晨雾,为雨后的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披上了一层蒙蒙的细纱。尽管如此,在红砖古厝环绕着的怀远湖上,古色古香的双清桥雄姿依旧清晰可辨。满眼的翠绿,衬托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落里一个个交融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

  怀远湖的不远处,三幢五层小楼掩映在绿荫丛中。村里知情人士透露,这连成一线的楼群,很快将成为新店镇精心打造的“艺术大院”,成为翔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画、油画、书法等富有内涵的艺术氛围,正在从这里散发开去。

  新店镇深谙,一个区域文化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集聚,而也只有依靠人才的群策群力,才能形成真正让老百姓共同分享的文化产业。被誉为“锄之笔”的苏遥,便是其一。

  在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彭一万看来,包括苏遥在内的“三支笔”,把笔端对准最火热的生活场景,其作品为厦门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新的光彩,“三笔文化”接地气,传递正能量,栩栩如生地勾画新店城市、农村的新气象,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有人说苏遥很闲,整天摆弄那些“破坛破罐”。但是,知情的人却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其间,都在为他的艺术人生勤耕不辍。”苏遥,一位在小渔村“隐居”了20年的知名艺术家,用画笔在古老的木头和瓷片上作画,创作出了一幅幅奇妙的油画创意作品。

  澳头村树影婆娑的村道边,最“文艺”的建筑,要数苏遥的家。这座5层楼高的楼房,可以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其中的近千个惟妙惟肖的艺术精品,让人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然而,就是在这种文艺气息四溢的氛围中,一踏进苏遥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牛棚”——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由废弃的牛棚改造成的别具一格的工作室。苏遥自嘲地说,他的不少登上艺术殿堂的作品,起初就是在牛棚里打造出来的。

  “握笔如握锄,农耕时代的任何一个物件,都是我创作的宝贵元素。”苏遥说,在新店镇的乡土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脚下黄土地的热爱,让他拿起笔就像年轻时拿起锄头那般亲切。

  无论是海底沉睡了百年的明清碎瓷片,还是被岁月磨砺得千疮百孔的残缺木头,在“锄之笔”的精心勾画下,变成了一件件熠熠生辉的艺术品。由于父亲是个老木匠,使得苏遥对农耕时代的劳动工具,产生了说不清的感情。一个锄头、一条扁担,在他的眼里,都是宝贵的创作材料。

  “源自土地,善于磨砺。残缺与破碎,美妙地相聚……”在苏遥的家里,这样一句他自创的诗,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苏遥看来,锄头,链接着过去,维系着乡愁,只有把这些古老的旧物用艺术的形式定格下来,才能激发后人热爱家乡的情怀。

  他用朽木,甚至用废弃的瓷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被外界形象地称作“木语·瓷言”,成为翔安区又一个靓丽的文化符号。苏遥说,一个物件“有用”和“无用”的边界是模糊的,如果用艺术的血液赋予其灵气,这些看似无用的木头和瓷片也会讲述动人的故事。

  把海蛎壳贴在自家院子外的围墙上,形成了20多只惟妙惟肖的母鸡和小鸡——苏遥特地为这一创意作品取名“母鸡带小鸡”。昨天,他站在楼顶上,俯瞰着澳头正在崛起的一大批文化设施,向记者透露出这幅作品的深意——他愿意做一只暂时走在村里文化创意事业前列的“母鸡”,示范引领蹒跚学步的“小鸡”,让更多的文化产业链更快地构筑在这海天之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