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汉字历史——农业篇(加)

  “加”jiā,会意字。由“加”组成的常用字有“贺”、“架”、“驾”、“嘉”、“茄”、“枷”、“袈”、“咖”,其中“加”在字中表义为“增加”的有“贺”、“袈”;表义为“农具”的有“架”、“驾”、“嘉”、“茄”、“枷”;拟声字“咖”为口语衍生。

  甲骨文“力”,像耒(一种原始农具)之形,长的一笔像其柄,短的一笔像其铲(耜),耒的甲骨文写法很多,多为此形。木杖打谷,是原始农业常用的方法,所使用的木杖,常常是一些刚刚从树上折下来的树枝。有些树的树皮有很强的纤维,打谷时将这类树枝打断,不会是罕见的事。断了树枝(木杖)的树皮,具有韧性很强的纤维却仍然连着,就像是木柄的前端又系了一个“杖”,不但可以继续打谷,而且使用效果比不断的树枝(木杖)还要好,于是就产生了“连枷”的雏形。借鉴于此,渐渐就有了人们专门制作的“连枷”。“加”,从力,从囗。西周的“加”(如图),由一个耒杖和一个似“口”的构件组成,此“口”即为耒杖连接的枷,且此枷的形状是一个“囗”(wéi),(枷的形状参见“锸”)。

  说说由“加”组成且表义为“农具连枷”的字。“架”是由多个“枷”(木框)组成的;“驾”,驭马,马鞭的形状似连枷,即一根木杖连接一根鞭子;“嘉”,用连枷打豆(打谷),结果自然是好的;“茄”,本义为荷茎,荷茎即莲藕,其形也是连枷的形;“枷”和“耞”就不在此赘述。

  “加”,从力,从囗。造字本义:一种叫连枷的打谷农具。“加”字因其由杖与囗相连,引申为“连接、增加”义,本义由孽乳字“枷”继承,后因“枷”衍生出其他义,由孽乳字“耞”继承。

  《国语·齐语》(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今农夫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shān),及寒,击藁(gǎo)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而疾耰之,以待时雨。”

  连枷又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农具之一,直到目前仍可见到使用连枷的地方。在现代的电视节目里,就常可见到某些农村使用连枷的镜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在其他脱粒农具不能用的情况下,连枷又出现在脱粒场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