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农耕文化的结晶这些传统农具你认识几种?全部认识算我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具很多已被现代农业机械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慢慢消失。但每一种农具,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犁,又称犁头,一种耕田的农具,起松土、碎土等作用。它由犁脖、犁弯、犁铧三部分组成。犁脖用坚硬的木头雕凿而成,长约一米,上段叫犁把,犁地时作扶手,下段叫犁嘴,用于安装犁铧,犁弯,用天然弯曲的硬质木头制成。
耕地时,还需枷档、纤绳、牛打脚等配套工具。枷档,形如弯弓,用天生弓形、木质坚硬的树枝加工制成,两端用绳与牛打脚相连,纤绳,牛拉动犁的绳索,大多为麻绳,牛打脚,一段结实的木头,中间用绳与犁相连,两端用绳与枷档相连,因耕地时紧挨牛的后脚,常与牛脚碰撞,故得此形象的名称。使用时,将枷档架于牛脖子上,把两根纤绳两头分别系在枷档和牛打脚的两头,再将牛打脚用绳扣套在犁弯或耙头上。农民在耕田地时,一手掌控犁,一手执鞭驱赶耕牛前行。
铁耙,也叫抓耙、钉耙,铁耙由木把和钯头组成,钯头有一排整齐排列的锥形铁齿和一个半圆形铁圈。铁耙使用最多的还是以下两种农活:
一是搭田坎,栽种水稻前,用铁耙从田里将稀泥抓到田坎边,再将稀泥筑紧抹平,使田里的水不会渗漏。
二是抓牛粪,牛排泄的粪便和吃剩的草食混合、并经反复踩踏而成的。由于常年累月踩踏,连结得很紧密,只有用铁耙才抓得动。因铁耙有尖齿,容易扎进牛粪中。除以上农事外还可用于耙土、耙草、耙堆肥、平整菜园等。
斗篷和蓑衣,是农事生产中使用的两种传统雨具。斗篷,又叫斗笠、箬笠,它是用竹篾条、蓼竹叶等为原料编织而成,即用篾条编织菱形网眼状的上下两层,将蓼叶夹在中间。做好的斗篷为圆形,中间有供人头戴的尖顶或圆顶。
镰刀,用于收割庄稼、割草、砍柴的一种农具。镰刀由刀片和把子构成。又叫齿镰,刀身呈月牙形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刀片薄厚均匀,弧线也很漂亮,尾端可斗木把。主要用来收割水稻、小麦等秸秆细软的农作物。
拌桶,是人工脱粒稻谷的专用工具。从前,农民把收割、脱粒水稻叫挞谷子。在没有脱谷机等脱粒机械的时代,都是用拌桶来挞谷子。
扁挑,又名扁担,用坚硬且柔韧的杂木或楠竹制成,是一种主要担运工具。其形多为扁圆长条形,两头稍窄一些,末端分别钻二到三个小孔,钉入两到三颗5厘米的竹钉,用来固定所担东西的襻绳。凡是收割粮食、转运稻谷、搬运柴草、运送肥料等生产活动,以及家里生活用水等劳动,都要用它去挑或抬。
箩筐,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一般与扁担一起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晾晒粮食时所用到的盛装粮食的篾箕。
背架是巴人使用的一种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背运工具。背架,也称背架子,用几根坚韧的杂木条制成,形状像一个“井”字,也像一架略带弓形的木梯,中空部分用麻绳或竹篾编成网状以护腰背。背负时,货物捆缚在背架的凸面,凹面贴着背部,两根背带系着双肩。
晒席,是一种主要用于晾晒粮食作物的竹编席子。 晒席多用本地生长的慈竹编织而成,两头用劈开的竹子夹住,并用篾条穿插扎实,既保护晒席,也方便用过后卷起存放。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子编成的筐状背运工具。背篼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特别适合山区背运各种不同物资,是过去人们最常见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背运脱粒后的稻谷、小麦、包谷等粮食。
风车,是一种将收获脱粒的粮食作物和豆类、油菜籽等经济作物与碎秸秆等杂物相分离的传统木制农具。
檑子,又称木檑子,一种专门用于脱离稻谷外壳的古老工具。檑子呈圆桶状。由坚硬耐磨的青杠树和楠竹丝、黄泥巴等材料合理组合制作而成,其形状及工作原理同磨子十分相似。檑子由上扇和下扇两部分组合而成,上扇的底部和下扇的顶部有杂木做的齿槽。上扇有一磨孔,刚好套在下扇中间的磨芯上,上扇顶部如凹进去的漏斗,并有一漏孔,让谷物自然下落到齿,以便推磨。转动檑子的工具也与大磨的磨栓相同,即一个长约五尺的丁字形木制推把。推把的横档用绳索悬吊于檑子安放处的屋梁上,推把的弯钩穿套在檑子上扇横枋外端的眼孔中。推动檑子檑谷与推磨相同。稻谷擂后,变成了糙米,再用石碾或碓窝舂,再用风车除去糠壳等物,用筛子筛去没破壳的谷粒和碎米,大米加工遂成。
碓窝,是常用的食品加工工具,主要用途是舂米,有时也用来舂糍粑、米粉、辣椒、花椒等食物。碓窝用靑砂石开凿而成,外方内圆,中间为一圆形漏斗状“凹窝”再配一根长度在150厘米,中间有4厘米粗细,两头各有10厘米粗20厘米长的木杵。加工大米时,把稻谷放进碓窝里,用木杵使劲上下舂捣,稻谷的外壳和糠屑纷纷脱落,米粒便沉入窝底。然后簸去稻壳,再用筛子筛去米糠后,就剩下洁白晶莹的大米了。
筛子,又称竹筛,形如脸盆, 多用慈竹、楠竹、水竹等竹子的蔑条编织而成,底面用薄而细的蔑条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筛底下面还要交叉编织几块宽1厘米左右的蔑块,与边框相连为一体,以支撑筛底能够承载一定重量。它主要用于各种粮食的筛选,是传统的大米、面粉加工必备的工具。使用时,将要筛选的东西倒进里面,用双手平端起来环形晃动,颗粒大的就留在了上面,颗粒小的就通过小孔落下,它还可用来盛装或晾晒包谷、黄豆、豌豆等颗粒较大的粮食。
簸盖,又名簸箕,形状和编织材料、方法与筛子基本相同,只是底面没有孔,一般要比筛子大,最大的一种叫窝盖,四周的边框高20来厘米,盖底下面也要用宽2至3厘米的蔑块,交叉编织成较密的网状,与边框相连为一体,以支撑盖底、便于承重。它的主要用途是簸米扬糠、盛装粮食等,特别是摊晒食物,具有使用方便、且易晾干又不粘脏物品等特点。
在这里,通过一组珍贵照片,对曾经融入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农具和农耕进行一次巡礼,用现代的视角对农具进行审视,有助于我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这既是对祖先朴实无华智慧的崇敬,也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追忆农耕文化的结晶这些传统农具你认识几种?全部认识算我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具很多已被现代农业机械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慢慢消失…
-
老照片:1950年土改运动中陕西西安的乡村影像
“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
- 15张农具老照片带你回顾中国传统农业用具你认识几个?(上)
- 村民捐老物件建农具博物馆木盒书包引怀念(图)
- 贵州:铁匠坚守老手艺40余年 手工打造传统农具
- 陕西农村夏收季节常用的10种农具图9那个很奇怪
- 80年代的传统农具:认识2个正常5个厉害都认识证明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