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你的青春岁月里也有锄头、畚箕和犁吗?

  70年代初,我从黄土高坡太原市回到老家安徽黟县插队当“知青”。那些的青春岁月,那个皖南山区的农村生活,尤其是那些弯曲泥泞的田埂小路,那些从未见过的传统农具……,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首先接触到的南方农具是锄头、竹畚箕。相比较在北方劳动时使用的铁锹,第一次使用锄头正是冬季修水塘的时候。加固塘坝是需要泥土和石子的。看着八十岁的必炎公随便的两锄头就装满了一畚箕,我想炫耀一下自己使用铁锹的本领。谁知,一铁锹下去只铲起一点点石子,由于用力太猛、铁锹太轻,竟然一下滑上前,差点铲到必炎公的腿,大家都吓了一跳,我更是心里忐忑不安:我自以为会用铁锹的强项却成了我的短板,这下可出丑了!但大家并未嘲笑我。之后,在大家手把手的教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使用锄头的技能:原来用锄头铲挖泥土石子要注意锄头挖下去的角度,直直的挖是挖不到多少的,把锄头打平了横着挖,一锄头下去就会把不少土石挖进畚箕里。

  学会了用锄头,还要学会挑畚箕。最开始我只能挑动半畚箕土石,还走得歪歪扭扭歪七扭八,一不小心,扁担还会滑脱,但看到年仅14岁的金昌小弟挑着满满一担土石轻轻松松地走到塘坝前,两手一拽,土石就倾倒干净了,便下决心好好锻炼,经过了肩膀压肿、消肿的过程,后来我也基本能挑起一担土石了。每天挑井水,挑土石,后来又经过修水渠、砍柴、挑秧等锻炼,挑担在我看来也稀松平常了,虽然也能挑一百斤,却不像那些强劳力,可以挑两百斤的担子一口气走几百米。

  耕田的时候,男壮劳力赶着牛犁田、耙田,于是我认识了犁、耙。因为犁田、耙田是技术活,一般人都不行,所以我只能看看,没有实际操作。但看着牛拉着大大的一米多宽的铁犁耙,把秧田整得平平整整,不免喟叹自己还不如一头牛。拔秧、插秧的农活我倒是学得很快但挑秧下田却不那么容易。挑着秧担走在稀滑的田埂上,看着或赤脚、或穿草鞋的社员们如展翅的燕子飞在田间地头,我这个穿塑料凉鞋的新社员煞是羡慕,跌跌撞撞的,好一段时间才锻炼得和社员们一样,但自己心里知道,跟他们比差远了。

  秧插下去后,还要耘田:长长的竹竿头上四个小铁爪子组成的耘田耙在秧田里耙呀耙,除掉了杂草,松活了秧苗的根,让稻秧更好地生长。稻子成熟了,我们挥镰割稻,左手的虎口向上五指收拢一把稻棵,右手将它割下。唰唰唰,一把把割下的稻棵整齐地摆放在身后,割完一块田就转战到另一块田里继续割。由于是半蹲着割,一会就手腰发酸臂腿发痛,加之热浪袭人,汗水裹着稻芒戳人,对我这个新手来说,那滋味真够呛了。

  收割时需要用到打谷桶。强劳力就背起四方形的木制谷桶一块田一块田地跟着转移。老弱病残者从田里将割倒的稻子一抱一抱地递给年轻人,让他们用劲地望谷桶的四个内边甩打,把稻穗上的谷粒打入谷桶里(后来有了一台打稻机,用脚踩转轮,用手接过别人递上的一抱稻谷对着机器脱粒就省力省时多了)。

  挑回晒场的湿漉漉的稻谷有专人铺摊晾晒 ,水泥地的晒场上铺着晒帘(一种竹席),遇到太阳大,需要不时翻晒,这时就用木质长杆钉耙来回在稻谷中间划拉;遇到突然下雷阵雨,则卷起晒帘挡雨。在做这些农活的时候,我认识了田间农活所需要用到的这些农具。至于往地头“挑猪栏”,则让我见识到了“猪八戒的钉耙”是怎样将裹着猪粪的烂稻草扒拉进畚箕的,然后每人一担挑到地头,称好斤两(记工分),同社员们一样,我也有了不怕脏和臭用手飘撒猪粪的“壮举”。

  70年代初是要交公粮的。我和生产队里的年轻人一起到数里外的“十三门”粮库交生产队晒干的稻谷。拉一辆平板车,推几辆独轮车,一二十人的送粮队伍早早吃了早饭就出发送公粮。排队、过磅、结算、开票,一系列手续办好也到了中午了。兴高采烈地推拉着空车,一路上说说笑笑回了村。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年逾古稀的我,想起插队当知青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岁月的流逝染白了我的头发,给我的脸上刻上了皱纹,但我仍然留恋我插队当知青时的生活:那些生产队社员对我的殷勤教导,那些炎热酷暑和倾盆暴雨下的“双抢”记忆,那些做农活时用到的草鞋、蓑衣斗笠、扁担畚箕,那些刻印在我脑海里的锄、犁、镰、耙、独轮车……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