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操作!一退休职工20多年来自学绘画画出家乡事
江苏海门一位退休职工用20多年时间,自学绘画,用通俗易懂的连环画,生动再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张謇》《江海民俗风情图》《茅镇旧景》《东灶古韵》《中国近代第一城全盛图》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连环画,给人无以言说的亲近。一个个用白描手法串成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南通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郁异人1946年7月生于江苏海门原国强乡,从小喜爱画画。1958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却因出身富农,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又是“”,未能录取。他只好到当地的一所农中,半耕半读。一边务农,一边自学绘画。1964年,他创作的36幅连环画《沙家浜》在南通市群艺馆展出,从此他的连环画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年代画画,画不出工钱、粮食。当时农村的钳工很吃香,于是,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到公社农具厂偷偷拜师学钳工。
机遇说来就来。1970年11月,湖北黄石针织厂特地来纺织业发达的海门招收4名钳工、车工,郁异人赶紧报了名。由于他熟练地掌握了钳工技术,又有画画特长,被厂方看上。
在黄石针织厂,郁异人不仅技术过硬,画的画也让人刮目相看。1972年,湖北咸宁地区林业局国营七峰山林场将他引进,分配他到机务队做汽车修理工。
在林场,郁异人工作十分积极,业余时间画画也更有热情。1973年,他以歌颂林业丰收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喜庆丰收》的画作,在咸宁地区报上发表后,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文艺界人士的关注。
就在郁异人声名鹊起,地区林业局、文化部门随时可能调用之际,他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调回家乡南通海门。
要说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个人前途,郁异人真想在湖北呆上一辈子,可夫妇俩还是扯不断那缕乡情。1987年,郁异人和妻子同时调进海门铸钢厂,老郁当技术安装工,妻子当一名铸造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旧城改造启动,政府将纪录这一历史变迁的任务下达到海门画院。这一大型纪实性画作,既要有拆的画面,又要有拆前的容貌;既要有在建的镜头;又要有建成的新景。大家自然想到了连环画高手郁异人。
他步行、骑车、坐公交车,先后下乡18趟,观察、写生、走访,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情节都不放过。历时8个多月,一幅长30米、宽60厘米的巨型连环画卷《海门旧城改造图》终于完工。这幅画上,仅各类人物上千个,各种车辆数百辆,市民生活、劳动场面应有尽有。
海门,东揽黄海,南依长江,江海交汇,吴楚相融。千百年来,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2007年,海门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策划出版民俗风情画册,这一任务自然落到了郁异人身上。两年内,他先后数十次下乡,走访上百位老人,绘成了108幅连环画。
离开家乡海门20多年的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为此书作序写道:“当我在观摩这一幅幅勾勒得活灵活现与惟妙惟肖的画面时,像是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当时瞧见的多少潺潺流淌的河道、苍翠欲滴的树木、平坦狭窄的石街、粉墙黛瓦的房屋,以及乡亲们劳作的场面、饮食的习惯、吉庆的风俗等等,重新又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还有这操作!一退休职工20多年来自学绘画画出家乡事
江苏海门一位退休职工用20多年时间,自学绘画,用通俗易懂的连环画,生动再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张謇》《江…
-
大足:农活照干钱没少赚 珠溪300亩金槐助村民增收上万元
华龙网讯(通讯员 王荣桥)“你看嘛,我们屋前院后这些山上都是种的金槐,老板需要我们干活,我们利用农闲的时候就干了,既增加了收入还…
- “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将推出50项线上展览活动
- 从鸟窝到鸟巢 全世界在听山的孩子唱歌
- 【名家话文化】许正龙:推进雕塑与公共艺术建设 凸显新时代的北京文化张力
- 高占喜:《变形计》最清醒的农村娃高考全省第一逆袭成国防生
- 陕西一八旬老人手工制作微型农具 用技艺留住“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