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州传统竹编农具接轨“现代生活”:“乡愁”亦可带回家
中新网甘肃天水12月24日电 (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从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到近年被置于博物馆作为承载乡愁的老物件,陪伴中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生产生活的传统农具,在快要淡出人们视野之时,却以微缩创意版的新探索恢复其实用价值,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稀罕物”。
手掌大小的簸箕、茶杯大小的竹编暖瓶、碗口大小的竹篓、笔筒大小的背篓……12月“交九”伊始,在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境内的“天水古城”里,一家“竹编非遗店”里展陈的一件件精致可爱的农具引客不绝。承袭祖辈竹编手艺的“90后”张照杰正忙着赶制一件“私人订制”的竹编手工艺品。
近年来,张照杰和父亲张守业将竹箩、竹筛、竹篮、竹扫帚、背篓、簸箕、竹粮仓等原本粗糙笨重的竹编农具,转型为40多种精小玲珑、纯手工制作的新型盛食容器、居家工艺品等,通过互联网畅销全国,这种“能带回家的乡愁”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也为日益萧条的传统竹编产业探出了一条新出路。
在当地,民众称这些传统竹编农具为“山货”。张照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山货”手艺,曾是其祖辈所生活村落里几乎人人都会的绝活。当地竹编产品因“用之皆有,样样俱全”而长期占据陇东南地区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山货市场。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周边农民对于土地承包到户的十足干劲,村里的竹编加工编织出现了不分四季和昼夜的热火朝天,竹编产品年销量曾达20余万件。”张照杰感慨道,随着大量工业农具涌入市场,加之农业生产逐渐转向机械化,竹编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匮乏,产量和销量也逐年萎缩,呈持续下滑状态。
面对被“冷落”的竹编市场,当地从事传统竹编的农户越来越少,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继承,这一传统技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尚在坚持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中老年人,张照杰的父亲张守业即是其中坚守者之一。
6年前,因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加之特别喜欢传统竹编手工艺的张照杰,在漂泊异乡数年之后最终决定返乡重拾祖辈这项手艺活。偶然间在一位村干部的建议下,张照杰萌生了“把竹编农具微缩改良,融入现代生活”的念头,并尝试研发一些适于年轻人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的精美工艺品。
“2米多高的竹编粮仓,改制成笔筒大小的茶道六君子;井盖大小竹筛,改制成盛放水果的果盘;笨重的竹编背篓,改制成花瓶大小的插花器皿。”张照杰举例说,就地取材的这些竹编创意品继承了传统农耕文化,家长们可以给现在的小孩讲述家乡的往事,教他们感知并理解浓浓的乡愁。
张照杰说,现在他除了在实体店进行竹编编织外,还会抽空通过网络进行农耕文化的直播讲解,并拥有了不少的粉丝和回头客,他们还会经常提出一些“私人订制”的请求,希望竹编创意作品能有更多个性化的潮流范儿。
“现在并不为销售市场而发愁,却经常为供不应求而犯难,希望把离开的竹编手艺人逐渐吸引回来。”张照杰表示,在他小时候,村邻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忙、亲如一家的那种温情画面,至今想起来都倍感暖心,下一步将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竹编这份“小事业”中,既接轨了现代生活,也留住了乡愁。(完)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甘肃秦州传统竹编农具接轨“现代生活”:“乡愁”亦可带回家
中新网甘肃天水12月24日电 (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从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到近年被置于博物馆作为承载乡愁的老物件,陪伴…
-
现代“新农具”助力春耕生产 春耕备耕效率进一步提高
扬州网讯(通讯员 黄睿 王柳嘉 黄舒雅 记者 朱轩卿)一年之计在于春
- 嘤咛是什么意思啥样的声音 嘤咛出处与读音具体含义
- 浙江衢州:农民变主播 手机变农具_图片频道_新华网
- 甘肃农业大学外籍留学生参观古梨园 近距离体验中国农耕文化
- 重庆易经风水大师柏宽论巧用易经中的阴阳学说
- 周易第二十二卦贲卦上九爻详解 白贲,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