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这双手拿得了农具也Hold住相机

  照相机和农民,好像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在人们的记忆里,农民就是用锄头和镰刀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相机打不着交道。但夏邑中峰有位背相机的农民,却玩起了艺术摄影。他拍摄的艺术照片频频获奖,还成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摄影家。

  每个人都有梦想,不管生活在何处,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所有人都在追求梦想的行动中。农民朱亚云,正行走在摄影梦想的道路上。

  12月13日,朱亚云匆匆乘车从夏邑中峰赶到商丘,参加三场颁奖仪式。因为他的摄影作品分别获得了商丘市 “梦幻天使”杯走走团摄影大赛一等奖、商丘市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摄影大赛一等奖、2014年“商丘银行”杯商丘人文风情摄影大赛二等奖。更令他欣慰的是,去年在商丘市第一届全民健身摄影大赛中,他的摄影作品也获得了一等奖。

  朱亚云今年49岁,一张国字脸上蕴藏着农民特有的憨厚和淳朴。一双又粗又大的手,可以看出农民特有的健壮。但就是这样一双手,摆弄起了相机,而且拍出了一张又一张获奖作品。

  童年时,朱亚云就对摄影充满了好奇。一个正正方方的盒子,却能记录乡村人的笑脸,这让他对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来了摄影师傅,朱亚云都会一直跟着看热闹。眼看着别人把相机玩得团团转,自己也想摸一把。但每次用小手碰一下相机,就会招来摄影师傅的训斥。

  1982年,朱亚云应征入伍,来到兰州军区某部服役。从农村来到部队,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感到新奇,留住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成了他的一种信念。因此,在部队,朱亚云第一次摸到了相机。

  “当时部队一个月会发给我12元津贴,我攒了一年多,终于买了人生第一部双镜头海鸥牌相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20反光相机……”谈起自己拥有第一部相机时的感觉,朱亚云满脸幸福,“那时自己拿到相机别提多开心了,激动得半夜不睡觉,摸摸这,抠抠那,夜里都没舍得撒手!”

  相机买来了,但胶卷的费用却成了另一个大难题。强烈的拍摄渴望,让朱亚云把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津贴全用在了购买胶卷上。训练间隙,他频频端起心爱的相机,对准他的战友们。

  由于自己的这份坚持,他拍出的照片越来越美,受到了许多战友和领导的赞扬。后来,朱亚云的胆子越来越大,部队的报纸上频频发表自己的摄影作品。朱亚云这个名字,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那时候都是手洗照片,每次洗照片都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刻,看着影像在相纸上逐渐清晰,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朱亚云回忆说。

  1997年,朱亚云退伍返乡,当了农民,但酷爱摄影的他没有丢下手中的相机。面对家乡的田园风情,他再次拿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在田间地头忙碌的乡亲们,都能看到拿着相机在拍摄的朱亚云。他想用手中的相机,从艺术的视角,留住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样的举动让勤奋耕耘的乡亲们不能理解。一个当兵的,退伍返乡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一个土包子农民,不好好种地,光拿着相机到处跑有啥用?咋挣钱啊?”乡亲们议论纷纷。

  不但外人不理解,就连自己的妻子也想不通,“这当兵回来,就不想种地了?整天背着个相机瞎跑,能管啥用?”

  村民的议论,家人的不理解,让朱亚云有了开办照相馆的念头。买胶卷、冲洗照片都需要本钱,只有有了经济支持,才能更好地拍摄艺术照片。

  凭着过硬的摄影技术,照相馆生意红火起来。至今他的照相馆还是村民们拍照留念的好去处。一位从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说:“朱师傅是在用摄影艺术记录生活。”

  除了照相馆的生意,朱亚云更喜欢背着相机记录农村那些转瞬即逝的美景。村头聊天的老人、雪地里匆忙赶路的行人、烈日下收庄稼的背影……都被他摄入相机的镜头里。

  在朱亚云看来,摄影不仅是一种爱好,还是一种责任。他要让大家看到农村是美丽的,农民一样是有梦想的。只有真正扎根在农村的人,才能拍出农村的质朴。所以他坚持以“三农”为主题,以农村的风貌为背景进行人文纪实摄影。

  看着自己拍出的一幅幅照片,他总想着怎样才能分享出去。以前的他总是把拍好的照片送给乡亲们,可这并没有让所有人都看到农村的风光。于是,朱亚云开始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比赛。

  身背相机,行走在乡村的道路上,他用艺术的眼光搜寻着乡村的美丽,用独特的视角去捕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朱亚云的坚持不懈,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1998年,政府慧眼识真珠,招朱亚云到中峰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同年,朱亚云加入夏邑县摄影家协会,2012年,加入商丘市摄影家协会,2014年,加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硕果。2013年,他的作品《笑脸》获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第七届新人新作摄影展入选奖,2014年,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中,《俺村的未来》获铜质收藏奖,《水袖》在中国摄影杂志2014年第九期发表。同年,朱亚云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网站举办个人作品展,多幅作品在《老人春秋》《风景线》《中国摄影》等报刊发表。

  近几年间,他拍摄的30多幅艺术摄影作品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仅2014年,就有5幅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从老式的海鸥相机到现代化的数码相机,从个人爱好到屡屡获奖,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朱亚云把一切情感都用在了摄影上,把镜头对准农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仅有初中文化的朱亚云没有学过专业的摄影知识,他只是把乡村的风貌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来,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照片,了解到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与精致,却有着灵气与质朴。

  为拍摄全程的“金蝉脱壳”作品,他在一棵树下静静地等待。从傍晚等到凌晨两点,他没有感觉困倦;为了拍一幅乡村夜景,他在雨中淋了将近两个小时。

  摄影不仅改善了朱亚云的生活,也提升了他的艺术素养。近些年他不断加入各级摄影家协会,结识了许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虽然我在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但我还是一个农民,我还要忙着耕田种菜,还要和农民打交道。摄影艺术来自基层,离开了土地,就很难拍出鲜活的作品来。”朱亚云对记者说。

  记者翻看朱亚云的相机,内容全是农村的景与人,他通过自己的镜头把乡村的美景传递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就是朱亚云所一直坚持的摄影理念。

  20多年来,朱亚云用独到的眼光和思路,到农民家中,到田间地头,到桥头河边,锲而不舍地记录真实的农民生活,拍摄出大量别具一格的、反映中国农民喜怒哀乐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