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农民建诗社 扛起锄头搞生产放下农具吟诗篇
“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我们用稻麦抽穗的空闲,播种诗意;我们在冬天的被窝里,酝酿诗兴;我们在夏天的竹林里,培育灵感;我们在油灯点亮的时候,收获诗行……”11月8日,“四好乡村·诗意初心”2017中国·罗江诗歌节在鄢家镇星光村梦月湖畔开幕,鄢家镇云峰诗社的9位成员在舞台上朗诵着诗社作品《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
2007年新成立的云峰诗社聚集了一群农民诗人,扛起锄头搞生产,他们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泥腿子”;放下农具吟诗篇,他们是咏物言志的诗人。
“千年来,诗歌艺术滋养了这方土地,成为罗江重要的精神财富。”正如省作协主席阿来所说,通过诗歌节和农民诗人,诗歌这一“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走进了罗江农家。
1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鄢家镇星光村6组,这里浅丘错峰,柚子飘香,云峰诗社就设在这里一间川西民居式的农房里。整齐的桌椅板凳,墙上挂满了农民诗人自己写的诗。
罗江境内三国文化、调元文化、佛教文化厚重,新中国成立初期,鄢家镇爱国人士周嘉禾、周谦、杨伯屏等人邀众文友集结诗社,取名“云峰诗社”,自编过一本诗集,收集农民诗歌百余首,开鄢家农民写诗之风。
“2007年6月,长堰村农民诗歌会举行,云峰诗社重新挂牌成立。”云峰诗社现任社长黄世顺介绍,诗社现聚集了70多位爱好诗歌文学的农民朋友,“三天两头就有人到这里来,诗社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是大家的物质生活条件,还给了农民诗人丰富的创作灵感。当村民杨俊富发现通往村里的路变硬变宽了,这位“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便写下了“老黄牛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的诗句,去年星光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农民诗人们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年来村里的变化。
《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是星光村6组村民64岁的龙敦仁的作品,说起龙敦仁,在德阳乃至四川诗坛已小有名气。
在自己的“农村家庭书屋”里,龙敦仁给记者翻出了七八本诗歌册子,每本册子有百来页,记录着300多首诗歌。
“坐在家里我是写不出来东西的,劳作才能让我找到灵感。”龙敦仁回想起了《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的创作历程:当时和老婆一起栽秧,栽一排退一排的场景让他立刻想到了这句“我们像栽秧一样爬格子,我们像爬格子一样栽秧”,害怕忘记便立即跑上田坎,把涌现出的诗句记下来。
7日一早,景福村刚喂完鸡的沈明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捧着最新一期的《云峰诗草》“啃”了起来,身旁放着一本有些破的字典。“面对生活,总想用精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沈明说写诗是一种,46岁的他曾外出务工多年,如今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在他眼里再苦的生活,有了诗意就不觉得苦了。
“之前翻烂了一本,这已经是第二本了。”沈明仅有小学文化,字典成了他的“领路人”,原本不懂诗歌押韵规则的他也写出了不少朗朗上口的诗歌,去年成为云峰诗社新成员。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罗江农民建诗社 扛起锄头搞生产放下农具吟诗篇
“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我们用稻麦抽穗的空闲,播种诗意;我们在冬天的被窝里,酝酿诗兴;我们在夏天的竹林里,培育灵感;我们在油灯点…
-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遥想那愈行愈远的耕作风景组图
株洲日报8月28日讯(罗玉珍/文)走进“天元区农耕文化物品展”,迎面而来的是大量旧式农具散发的浓厚的乡土气息…
- 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距今四千多年它的出现为原始社会画上了句号
- 读懂枣庄2022: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手机成新农具
- 户外家具的种类
- “老农具”里的乡土记忆
- 曾火爆清明会的农具正在“退隐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