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林少华 为何自认不适合重译《挪威的森林》?
37岁时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67岁的林少华 为何自认不适合重译?
连线直播对谈“翻译:穿越时空的对话”。
文学翻译到底在翻译什么?文学翻译作品与原著作品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译作就一定会低于原著一等吗?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翻译难度何在?3月17日晚,文学翻译家林少华和畅销书译者李继宏,就“翻译:穿越时空的对话”主题展开一场连线直播对谈。两位在文学翻译的海洋里徜徉已久,各自对文学翻译深有心得,对以上问题有精彩的见解分享。
身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林少华,在中日文学翻译领域成果卓著: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八十余部。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是一位风格卓著的文学翻译家。李继宏则是近些年风头很劲的欧美文学译者,翻译的《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动物农场》《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在路上》等版本都是畅销书。
多懂一门外语
就多了一个世界
由于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在不少人的想象中,将日本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应该较为容易些。但林少华却提到,并不仅如此。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转换存在着另外一个难度,正因为日本文字中有大量汉语词汇,60%词汇来自汉语,“二者之间的转换就没有那么爽快,没有那么决绝,不是360度,而是260度?180度?总之,转换起来拖泥带水、藕断丝连,那些词同中国原词相比,有相当大一部分有微妙差异,翻译时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
林少华提到他翻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一个例子。小说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即使经过18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记起那片草原的风景”。实际上有的译本也是照抄草原两个字。林少华认为,照抄翻译成“草原”恐怕不大对,因为日本那么狭小的岛国,根本没有我们所说的蒙古大草原意义上的草原。具体语境说的是片片山坡,山坡上的那块草地,所以他的翻译就没有照抄原文的“草原”,而是翻译成“草地”,下面是片片山坡,也印证了不应该照抄翻译成“草原”两个字。再比如,日语有“茶色”,也容易照抄翻译成“茶色”。但其实中国茶的种类多,什么都有,中国的茶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是绿茶还是乌龙茶?应该翻译成“褐色”才更准确。林少华说,“这些词都同中国原词,同中国人所使用的中国语境中的汉语词,语义、含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作为汉语译者,我在体味日文中的汉语词汇方面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做了几十年文学翻译,林少华感慨,“任何语言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种世界观。你多懂一门外语,就比不懂的人多了一个世界,多了一个世界观。如果做翻译,就不单单多了一个世界,甚至可能是测量了一个新世界;不仅仅多了一个世界观,甚至审视和整合了一个世界观。”
读译作
未必一定比读原作低一等
看文学作品的人,不少会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能读懂原文的,尽量去读原文,不要去看别人的译作。对此,李继宏认为此见解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抖音上有很多外国博主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比我说得还顺。外国博主不但可以说一口流利普通话,也可以看汉字文章,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看中文的原著而不用看翻译家翻译的东西呢?我想未必,你拿一本《庄子》给他们看,他们未必看得懂。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学了好几年日语,通过了日语大学最高等级的考试,但他看原文不如看林老师译文获益大。因为林老师把书背后没有体现的东西翻译出来。同样的道理,我不认为读英语八级的人看原文,就一定会比看我译本《傲慢与偏见》理解得要好。原著是原著,译著是译著。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和命运,不一定你看原著就能比看译著获得更多的东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为读者节省时间。福克纳的作品里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连大学教授都搞不清楚,你看译本,译者做了很多研究,可以让你看清楚,能给你节省很多时间。”
林少华谈到村上春树的小说风格、文体为什么独特,为什么跟日本当代同行作家都不一样?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村上春树自己也是一位文学翻译家,他不止译了菲茨杰拉德,还译过雷蒙德·卡佛很多书,还有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等等。“他在外文与母语日语之间的缓冲地带发现了一个新东西,通过翻译或者通过读翻译产生的新元素发酵形成新的文体。中国作家能够成为文体家大体都是懂外语的人,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锺书、张爱玲,都是懂外语后来成为文体家。从两种语言的夹缝中,或者两种语言的陌生美和成熟美之间不断发酵,有了一种化学反应。”林少华说。
做文学翻译
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写作
在不少读者心目中,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的译作,文笔流畅清新,文学性较强,带有独特的“林氏味道”。但也有人会认为,翻译还是尽量照原文如实翻译。谁是谁非,来听听林少华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见解,可能会有启发。
林少华首先提到,跟做科技翻译或者商务翻译等实用性翻译不同,做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写作。文学翻译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母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学写作。文学活动需要足够的文学悟性才能做好。“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会母语的人就一定能用母语写诗、写小说、写散文。但却有不少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搞文学翻译,其实这纯属误解。请你问问自己,你掌握的是日常性的母语汉语还是文学性母语?你掌握的是日常性外语还是文学性外语?对多数人来说,这二者之间的距离,恐怕都不亚于从长白山到武夷山。不说别人,就算我们这些教授,能用汉语写好文章的又有几个?”
有的文学翻译,每个词每个句子可能无比正确,但神采全无。林少华认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译者缺少文学悟性,而悟性或者灵性这个东西,在所有的翻译要素中只占1%,而这1%却有点豆成兵的作用。好比做豆腐,有着一点卤水,豆浆很快就会成为白嫩嫩的豆腐块,没有这点卤水,豆浆永远是一锅液体,如果你说我就喜欢豆浆不喜欢豆腐,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林少华
自认不适合重译《挪威的森林》
除了文学悟性,作出一流的翻译,可能还需要译者和作者之间有一个生命的契合。李继宏在大学时代读过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如今20年后重读,还是莫名的感动,觉得译得真好。“后来我在想,林老师怎么翻译得这么好,除了语言功底、灵性跟悟性之外,还有一点:村上春树是在37岁写的《挪威的森林》。林老师译这本书的时候,恰恰也是37岁。我想,这就利于林老师很好地把握小说主角从青年到中年过渡时期的阶段。”
对此分析,林少华很认同,他现在已经67岁。“如果现在我翻译,可能技艺上更成熟,几乎无懈可击。但是那种激情,那种敢于冲破语法表层结构束缚的勇气不会再有了,修订的时候我几次想重新译,我想想并不适合67岁的人翻译这本书。”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片由出版方果麦文化提供
分享给他们看看
【编辑:吴涛】
只道是寻常 心雯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34827.html- 标签:北京教父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67岁的林少华 为何自认不适合重译《挪威的森林》?
37岁时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67岁的林少华 为何自认不适合重译? 连线直播对谈“翻译:穿…
-
“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
- 北京17个新冠诊断试剂上市
- 法国准备应对俄罗斯停止对欧天然气供应的可能性
- 云南新增确诊病例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例
- 山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5例
- 新闻早餐来了丨20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