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细节随风而去
最近重读了过去收藏的一篇科学小短文,甚是感慨。
故事是这样的:1954年,生物学家F.A.布朗从康涅迪格的海边挖下来了一批牡蛎,放进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个地下室里的水族箱。他是一个生物节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
搬入新居的头两个星期,牡蛎们依然按照它们正常的规律生活:它们时而缩回去,时而张开壳,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养自己,一切遵循着遥远的康涅迪格海岸的潮起潮落。
但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却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牡蛎的高潮期行为不再和康奈提格的潮水吻合了,其节奏不符合科学所知的任何一张潮汐表。
经过反复计算,布朗意识到一点:这是芝加哥的涨潮时间。
可是芝加哥没有海。布朗推测,也许牡蛎是感知到了气压的变化,从中反推出了潮汐应来的时间和自己应有的节律。
在某种深层的意义上,这些牡蛎正想象着这样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会有潮起潮落,而它们会随着那片“海”的节律而开合。
我的猜测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也曾被远古的海洋覆盖。牡蛎根据某种深植于基因中的无比久远的回忆,“想起了”它们的祖先曾经在此处繁衍时的生活节奏……
作者还写了另一个关于美国皂荚树的故事,这种大树的树干上长着巨大而稀疏的尖刺。可是这些刺现在看起来毫无保护作用:它们太长也太稀疏了,常见的食草动物——比如鹿,它们灵巧的嘴不需太多工夫就能绕过尖刺啃到树皮。
生态学家盖伊·罗宾逊据此推测:这些大尖刺是皂荚树在远古时代为了抵御乳齿象而长出来的。而乳齿象早在一万三千年前便因人类而灭绝了。
可是这些树,依然记得那些曾经啃食树皮的巨兽。
这种无比久远的回忆,在我这个现代人类的眼中,显得浪漫而凄美。所有被保存得足够久的记忆,都值得珍惜。不论它来自一只牡蛎,还是一棵树。或许正因为这些动物和植物的简单和“低等”,它们才记得如此牢靠。
在它们简单的“心”里,值得被记住得不多,可以被忘记的也很少。
而我们呢?每天都在努力记住很多,每天都在身不由己地忘记很多。很多很多事情,尤其是生活中的细节,如果没有特意记录下来,标注时间,无需多久,就算大致记得某日发生了什么,也肯定无法说出,是在哪一天发生了什么。
这需要有意的记录,迅速地记下:某个午后的路口,听到小男孩和他父亲有趣的对话;某个路上漫步的瞬间,一只美丽的鸟在头顶的树荫里唱响,而我曾为此驻足……越是细碎的、具体的,越是容易被忘记。而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细节,随风而去。(文/柯络衣)
- 标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乡村振兴促进法来了,乡村群众将获得哪些实惠?
乡村振兴促进法自今年6月起正式施行。 司法部近日发布通知,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 法…
-
#三农 #水稻 从“杂草”长成现在的样子,它都经历了啥子?
安阳张笑东 http://www.xinzhiliao.com/sj/chunji/8207.html
- 乐至县纪委监委“四个突出”夯实换届风气监督
- 石棉 长征路上新村美
- 四川6月11日新增“1+3”,均为境外输入
- 家长们的无奈:要下载关注的APP、公众号为何那么多
- 广东: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均为广州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