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包装

物候记·芒种|连收带种,煮酒偷闲

芒种,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农耕时节的分界点。

这个时节,人们或是连收带种汗流浃背,或是悠闲煮酒围炉夜话。“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只有农人最懂这个节气的紧迫。

“芒”指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到了该收获的时候;“种”则是说谷黍类作物该播种了。“芒种”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其谐音则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对传统农耕而言,芒种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这一时节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水充沛,对播种和移栽来说都很适宜。《农历书》云:“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说的是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了这个时候再栽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这就是所谓的“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既要耕耘,也有收获;是终点,也是起点。芒种颇有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味道。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进入持续多雨的时期,又恰逢梅子成熟,故称黄梅时节、梅雨季节。“青梅煮酒”便是这个时节特有的诗意。

芒种一候:螳螂生

芒种的第一个五天,螳螂在上一年秋天产的卵破壳生出若虫。

在百花凋残,民间忙着饯送花神的芒种时节,小螳螂破壳而出了。

螳螂,纤细而优雅的猎手,因前臂举起似祈祷的少女而被古希腊人视为先知。全球有超过2000种螳螂,广泛分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

2020年8月29日,海南琼海,一只螳螂在花草上搔首弄姿。 视觉中国 图

螳螂妈妈通常在上一年深秋产卵。产卵时,它们会爬上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石缝等地方,一边排出白色的泡沫,一边排出卵粒整齐地包裹在泡沫内。这些泡沫很快会变黑变硬,成为卵鞘,每个卵鞘里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卵粒。

这些卵鞘被称为“螵蛸(piāo xiāo)”,中医用来治疗遗尿。据说产在桑树上的卵鞘医疗效果最好,中药名“桑螵蛸”。

关于小螳螂的出生,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黑猫警长之《吃丈夫的螳螂》,这个故事恐怕要数80后的童年阴影。故事里帅气的螳螂新郎惨遭杀害,死因竟然是被美丽的螳螂新娘给吃了。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螳螂妈妈真的那么残忍吗?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项针对勇斧螳的 实验研究证明,营养好的雌螳螂基本不吃配偶,营养不良的雌性生产的螵蛸重量会大打折扣,如果让这些雌螳螂吃掉配偶,螵蛸重量能得到明显提升。

在已知的螳螂种类中,蚕食同类的惨剧基本集中在斧螳、刀螳、薄翅螳这些凶悍的大型螳螂身上。但即便是这些螳螂,大多数“新郎”也还是可以全身而退的。统计数据表明,薄翅螳在野外吃掉配偶的几率约为 31%,而中华大刀螳雄性个体在野外交配中丧命的几率是 17%。

所以,所谓螳螂家族的“独特习俗”其实也是艺术加工的结果。生活中的雄螳螂,并不会像动画片里那样为了下一代慷慨赴死,它们在接近“新娘”时都特别小心,一旦到达合适距离就立即跳到雌螳螂的背上进行交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小心被雌螳螂发现了,它们会迅速逃之夭夭,保命要紧。

为了“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恐怕是一些笨头笨脑、缺乏经验的雄螳螂才会发生的悲剧。

撇开令人闻风丧胆的奇特“婚俗”,螳螂给人类的启发也不少。作为一流的猎手,螳螂的许多独门秘技让它独步天下,而这也为提升人类的战斗技能带来了灵感。

成为灵感火花的首先是那宛若来自外太空的大复眼。螳螂的每只复眼由数千个小眼组成,移动中的猎物被每一个小眼前后捕捉到信号,随后以神经电波的形式传送到大脑,就好像数千台照相机同时拍摄成像。这让螳螂成为唯一能看到3D影像的昆虫,还可根据猎物的移动速度形成路线预判,在最恰当的时机进攻拦截,瞬间击毙猎物。

军事领域应用的追踪器模仿了螳螂的复眼,让防御系统可以有效拦截飞天导弹。

而在传统的武术领域,象形拳之一的“螳螂拳”就是武术前辈通过观察螳螂捕食而创作的,拳法快速勇猛、刚柔相济,是风格独特的武林“奇葩”。

螳螂的另一项秘技是惟妙惟肖的拟态。它们可以拟态成叶,拟态成花,甚至拟态成为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除了捕食猎物时瞬间的电光火石,大多数时候,它们就静静地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若没有极好的眼力,即便从身边经过,也很难发现这类伪装高手。

芒种二候:鵙(jú)始鸣

芒种的第二个五天,伯劳鸟开始鸣叫。

伯劳,“劳燕分飞”的主角之一,其名称出自古代一个儿子被父亲误杀的传说,颇有些悲剧色彩。

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鸟类的通称,中国有十余种,常见的有红尾伯劳、灰伯劳、棕背伯劳、楔尾伯劳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戴着佐罗般的黑色眼罩,喜欢独立高枝,昂首挺胸,目光炯炯。

2020年6月1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一只伯劳鸟在觅食。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这种看似呆萌的鸟是“表里不一”的典型。它可不是什么小可爱,而是心狠手辣的“侩子手”。

如果你在山野林间发现死去的青蛙、老鼠、小鸟挂在枝头,多半是伯劳干的。伯劳习惯把猎物挂在树枝上食用。见识一下它的几个外号,“鸟中屠夫”“雀中猛禽”“鸟中滚刀肉”,是不是令你大吃一惊?

作为肉食鸟类,伯劳的食域非常宽广,包括昆虫、蠕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小型鸟类、小型啮齿动物等。它的喙尖有弯曲和缺刻,与猛禽类似,是攻击猎物的致命武器。但它的腿部力量相对弱一些,无法在紧抓猎物的同时吃掉对方。为了轻松愉快地进餐,伯劳进化出了这种自制“串串”的本领。

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是便于储存。有些鸟类具有储存食物的嗉囊,伯劳没有这样的器官,而类似“风干腊肉”的行为不仅能帮助它随时补充能量,还可以避免地面动物抢食。如果碰到有毒的虫子、蛙类,挂两天再吃还能分解毒素,防止中毒。

此外,在求偶的特殊时期,挂在树上的猎物就是雄鸟自身能力的证明。好吃的好喝的招待着,雌鸟便不由得芳心暗许了。

在繁殖期,伯劳会频繁鸣叫。它的声音粗哑凄厉,有时却又婉转动人——那是它在模仿相思鸟、黄鹂等其他鸟儿的叫声,以迷惑诱骗猎物上钩。

一篇发表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题为《棕背伯劳雏鸟鸣声发育的初步研究》的论文中提及,在“鸣叫”这件事上,伯劳很重视幼教。在雏鸟孵出4至7日龄期间,伯劳宝宝的叫声都是简单的单音节;而到了出生8天左右,小伯劳开始发出双音节、多音节的词组,并逐渐连贯成句;至出生两周后,小伯劳的鸣叫声就已接近成鸟了。

二战时期,有战斗机命名为shrike,即“伯劳”之意,正是因为其凶猛的特性。而在中国,伯劳自古毁誉参半,既有“恶鸟”“害鸟”之名,亦有“益鸟”“司至者”之誉。早在上古时期,伯劳就与燕子等候鸟一同成为东夷五大部族的图腾,“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它也是画家至爱,在宋徽宗、李安忠、李迪等名家传世之作中屡屡出现,是宋代以来传统花鸟画中的明星物种。

《梅竹聚禽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宋徽宗赵佶的名作《梅竹聚禽图》中,伯劳、鹌鹑、斑鸠等不同的鸟儿同栖梅枝翠竹之间,安详和美。可是,在岁月静好的画面背后,也许伯劳正暗自惦念着肥美的鹌鹑肉——伯劳会混迹于潜在猎物之间,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或许,下一秒,和谐的美景就将化身血案现场。伯劳,这桀骜的小型“战斗机”,将恢复“杀手”本色,执行自然界的酷刑。

芒种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的第三个五天,乌鸫安静下来。

乌鸫(dōng)其貌不扬,通体漆黑,只有眼圈和喙部呈黄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眼圏),和乌鸦颇有几分相像。不过,它的个头比乌鸦小几号,更显著的区别是,乌鸦叫声单调难听,而乌鸫可是鸟中著名的歌唱家。

它的叫声清脆悦耳,百变婉转,它可以活灵活现地模仿各种鸟的叫声——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小鸡等,甚至还可以模仿狗叫、拉警报和摩托车打火的声音,因而得名“百舌鸟”“反舌鸟”。

每年的3至7月是乌鸫的繁殖期,也是它们歌兴大发的时期。古人所说的“反舌无声”,料想应当是乌鸫育雏之后的事儿——此时乌鸫不再唱情歌,而是保持低调以保护幼鸟。

在野外生存的乌鸫主要栖息在不同类型的森林中,在亚洲、欧洲、非洲都有分布,在中国有4个亚种:新疆亚种、西藏亚种、普通亚种、四川亚种。

因为善于鸣唱,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作与八哥、鹦鹉类似的宠物鸟被人们笼养。包括杜甫、刘禹锡、王维等在内的诸多大诗人均为其留下诗句。“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这些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乌鸫独特歌声的由衷欣赏。

后来,笼养乌鸫之风渐微。但因体型较大,乌鸫又一度成为被人们射猎的主要鸟种,到上世纪80年代在野外已非常少见。多亏中国后来规范了枪支管制,乌鸫的数量才稳步恢复,逐渐回归到自然水平。

如今的乌鸫已成为适应城市化的鸟类典范,与珠颈斑鸠、白头鹎、麻雀并称上海最常见的鸟类“四大金刚”。曾是典型隐居性森林鸟类的乌鸫栖息的环境变得更多样化,公园、校园、绿地甚至垃圾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不挑食,常三三两两或独自在树丛中、草地上寻找昆虫、蚯蚓或是植物的种子。

2019年4月1日,上海动物园内,一只乌鸫正在喂雏鸟。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与珠颈斑鸠类似,乌鸫也常常在城市建筑上筑巢。大量研究表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乌鸫种群行为习性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比如延长繁殖时间、降低迁徙倾向、改变歌唱声音、对人的干扰不敏感等。一篇题为《乌鸫为什么在城市建筑上营巢》的论文提及,在2010到2011年的繁殖季节,研究者针对杭州市乌鸫鸟巢的系统搜寻中,共发现55个乌鸫的巢,其中30个巢位于花盆、阳台花架、空调架、栏杆、保笼顶部等各类城市建筑上。城市中天然巢址(高大树木)的缺少、人工巢址的增多是导致乌鸫在城市建筑上营巢的重要原因。

乌鸫胆子很小,但在繁殖季节特别暴躁易怒。如果它们发现巢穴、雏鸟遭到威胁,会毫无畏惧地展开持续的报复,有“鸟中平头哥”“鸟屎轰炸机”之称。经常有人或猫因为捅了鸟窝、伤了小鸟而被乌鸫记仇,遭遇高空俯冲猛啄、鸟屎精准轰炸等猛烈攻击。

为了鸟儿和自身的安危,请勿招惹繁殖期的乌鸫,否则可能被“打”到怀疑人生。无论如何,体谅一下身为父母的心情,哪怕对方是一只鸟。

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夏至三候,同时回顾芒种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