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坐拥65亿身家,印刷行业领军者的成功密码
在日前发布的《2019胡润百富榜》中,以印刷为主业的东风股份黄炳文家族榜上有名,在汕头籍富豪中名列第4,身家65亿元,增长12%。
巧合的是,黄炳文今年刚好65岁。
而东风印刷,则恰好与汕头经济特区同龄。
可以说,这些有趣的巧合当中,正正蕴含着关于奋斗、机遇、成功的人生密码。
黄炳文
那么,今天就来讲讲这位潮商的创业故事——
东风印刷股份创始人黄炳文,生于1954年,祖籍汕头市潮阳关埠镇洋贝村。黄炳文与胞弟黄炳贤、黄炳泉,都是潮汕华侨的后代。黄炳文高中毕业后,他的青年岁月是在广东清远的英红华侨茶场度过的,还在那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和创业搭档,也就是他的妻子曾喜珠。
黄炳文、曾喜珠伉俪(左1、2)与英红华侨茶场知青在一起
英红华侨茶场是不少广州人熟悉的地方,广州人所熟知的名牌红茶“英红九号”,原产地就是英红华侨茶场。此外,今天的广东英德市英红镇,就是2003年由英红华侨茶厂改制而来。英红华侨茶场,始创于1951年,几经数次体制变动,相关信息的数据显示,曾在英德茶场工作劳动的越南归侨、全省各地知青、包括广东省机关下放干部等,人数多达2万多人,而黄炳文、曾喜珠夫妻俩,就是当中的华侨知青。
上世纪80年代,一股全民创业热潮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席卷南北,让汕头这个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成了一片逐梦的热土。东风印刷,正是在那一波创业潮中应运而生的第一代汕头民营企业。
最开始,东风只是一个街道下属的油印包装集体小组,到了1983年,才正式成了一个小工厂,名为汕头市安平区东风包装印刷厂,仅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作坊式车间,主要承接一些小型印刷包装业务,包括印刷一些纸盒子、薄膜袋子之类。
上世纪90年代,正逢国内烟草业兴起,全国各地卷烟厂加上外企的进来,卷烟的包装印刷形成一种求大于供、产能不足的局面。1994年,东风印刷开始介入中国卷烟业的包装印刷,主要从事烟标制造。
2000年,适逢集体脱钩改制,黄炳文与其妻子曾喜珠分别投资800万、13万元,入主东风印刷,从此开启了黄炳文在东风印刷的“夫妻档”创业。
接手之前,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当时的印刷厂负债高达1. 38亿元。改制后第二年,金园区东风包装印刷厂也改组为公司制,黄炳文与长子黄晓佳再注资,成为公司股东。黄晓佳生于1980年,大专毕业后,于2002年开始出任东风印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而当时,他的父亲黄炳文系公司董事长,自此,夫妻创业也开始逐步转入“上阵父子兵”。
2012年2月16日,东风股份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黄炳文父子三人全资控股的东风投资集团持股比例达54.4%,为第一大股东。次子黄晓鹏个人直接持股8.33%,现为东风股份董事长的黄晓佳个人直接持股1.32%,另外,黄炳泉的直接持股比例为1.8%。
黄炳文、曾喜珠(左2、1)出席东风股份上市仪式
在当年的千富榜中,黄炳文家族凭借东风股份IPO以54.71亿元的身家成为新富榜首位。
“管理无小事,细节有管理,从细节做起,把小事做好”,这是东风股份企业文化在管理上的格言,也就是常说的“精益管理”。家族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是必要的,更在于管理上的创新,而这正是家族企业优于其他形态企业的一大优势。东风印刷股份是国内烟标印刷生产的龙头企业,拥有行业最完整的产业链,从烟标印刷包装材料生产,到包装物、产品工艺设计,其能展现出市场竞争优势,更在于管理的内动力推动,把各大生产环节追求极致。
除此之外,黄炳文家族旗下的香港东风投资公司全资控股恒鑫物资、佳泰物资、泰瑞物资,这些企业主营商品批发零售。
黄炳文与两个儿子黄晓佳、黄晓鹏均为澳大利亚国籍,因而他的家族也常常出现于各式澳洲富豪榜上。2016年,黄炳文家族进入二代接棒之刻,豪掷3亿拿下澳洲悉尼阿尔托纳超级豪宅,令家族再次为外人所瞩目。
近年来,黄炳文家族一方面在烟标主营业务上下功夫,比如从传统烟包印刷跨入功能薄膜领域;此外也在寻求多元化经营,如东风股份收购了澳大利亚具有百年历史的牧场资源,并把当地乳制品品牌“尼平河”植入家族旗下,在当地投资建厂,并把鲜奶引入长三角等重点消费市场。
来源:正商参阅;潮商;资料:AI财经社、一波说等
8 Nov.2020
- 标签:2019欲钱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男子20年收藏万余件红色文献:想筹建史料馆传承下去
陕西西安。姜小平20年收藏各类红色文献万余件,含建党初期的《新青年》,名人的入党申请等。他说…
-
车主投诉B180奔驰天冷就无法发动,4S店:在技术上无法避免
6月9日,半岛网记者接到潍坊市民刘先生反映,称他在潍坊高新区北海路高架桥南侧路东星吉奔驰4S店购…
- 小宝宝尾随爸爸爬梯子,踩空瞬间爸爸一把抓住
- 年轻人的第一只机器狗,只要1.6万
- 来自火星的旅拍:祝融号传图回家,我国火星探测圆满成功
- 广州越秀:10日对11条街道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 国际观察:拜登来了,“很受伤”的欧洲会全盘买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