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异星大战
“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于平教授一直记得,老师黄大年曾多次这样深情的表露……然而,如夸父追日般执着的黄大年教授却在追梦路上溘然长逝!
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
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任波曾问过黄大年,在英国有花园洋房豪车,领导着世界一流团队,妻子事业成功,为什么义无反顾回国,回到东北?
黄大年郑重回答:“很多人都选择年老体弱时落叶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更有价值!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是从东北这块黑土地走出去的,当然就要回到这里!”
黄大年妻子张艳最初不同意回国,因为她在英国开了两个诊所,很难割舍事业。卖掉诊所那天,妻子失声痛哭,团队的人也抱着黄大年说“老朋友我们舍不得你啊”,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回国的脚步。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
“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
“地球深部(深海、深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就是给地球深部进行成像,相当于给地球做CT、做B超、做核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传感器,探测的深度可以从几百米到上万米。通过机载、舰载、车载和星载,即可实现对深海、深地的大面积探测。”黄大年的助手于平教授介绍。
黄大年是享誉国内海外的卓越的科学家。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发,专攻高效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而当时,只有英美掌握的“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研究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航空测量技术体系。
作为战略科学家并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实验项目,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短短5年间,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感染、激励一个领域、一代人
吉林大学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这条“禁令”对黄大年无效。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有时候出差回来,还要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楼下看门的大爷深夜总被黄老师叫醒,开始还抱怨,时间长了,看门大爷对黄老师产生了敬意,告诉黄老师无论多晚进出,喊他一声就行。
“已经习惯了每次走过,都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于平说。
1月7日,黄大年离世前一天,国家欧美同学会千人专家联谊会换届,他仍是副会长候选人之一。
按章程,每位候选人都要上台讲一讲。清华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施一公走上台,说:“为了选举公平,我代躺在医院里的大年讲一讲……”
全体代表默默地为他们敬慕的大年学长投了票,祈祷他能够渡过难关。
“他的精神感染、激励和鼓舞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将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施一公说。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