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打造梦想“生态村”龙游商人演绎现实版“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宋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组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所体验的农田劳作生活,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的热爱。这样一种舒心愉快的生活状态,也正是厌倦了喧嚣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所向往和期望的。
殊不知,现在就有这么一位龙游人,正将这种充满着诗意的美好田园生活变为现实,演绎起一阙真实版的“归园田居”。
春夏之交,位于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社里村仁峰自然村的锄禾自然农场,层层叠叠的田埂,黄绿相间。
包菜圆了,蚕豆绿了,角落里的茼蒿也开出了的花;潺潺的山泉水沿着长长的竹竿缓缓地流入旁边的水缸里,淡淡的花香,泥土的芬芳,还有咸香的笋干味弥漫在空气里,三三两两的农人正低头拎锄翻土,映着远处低矮的黄泥房,不得已想起一句话——有山有水有人家,得世外桃源。
按照杭州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小飞的想法,这里以后会有另一个名字——生态村。
凌小飞是龙游县湖镇溪底杜村人,做了12年的食品批发生意,去年他和一位朋友合资成立了杭州锄禾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说是“科技农业”,事实上,从公司成立到如今,他和“科技”却很少打交道。
凌小飞与合伙人在山上共承包了百亩土地,如今正使用着的有60亩左右,并招聘了20多名园丁来打理。这里只种应季蔬菜,所以看不到大棚;种菜只用土方法,所以也没有现代化的农具。
田埂上种满的蔬菜瓜果大部分都是直接配送到杭州地区的。一份菜一盘的量,用纸袋包装好,每份20元……不仅如此,装菜用的纸袋、箱子和冰袋,配送员都会上门来回收。
运行一月有余,农场的会员已有百来个,每周各配送两次,新颖的管理方式和新鲜蔬菜备受客户欢迎。
67岁的黄兰生就住在仁峰村附近,现下是这里的园丁,他刚开始就有些不适应。去年9月份,蔬菜种下时,有些蚜虫渐渐冒上来,老板说不能用杀虫剂,只能用“手擒”,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手速哪抵得上虫子的繁衍速度。
有位园丁看着长势好好的菜苗都被蚜虫啃得只剩光秃秃的杆子,心里那个惋惜,便偷偷摸摸地自掏20元钱买了些杀虫剂。果然,药一下,绿叶又冒出来了。几日后,凌小飞来“巡山”见着奇怪,被告知原因后,他哭笑不得。“我就是要用土方法,原始的。”最后,那100多平方米的菜苗当场就被铲掉。
在错落有致的梯田里,凌小飞决心要将“田园”进行到底。他用稻草搭建起了凉棚,用水缸乘起了泉水,浇水用的是老式的木桶,就连餐巾纸用的也是原纸……
今年春天,凌小飞对“回归田园”还作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仁峰村因下山脱贫,现还闲置着20来幢黄泥房,如今留守山上的只有寥寥几位老人。前段时间,凌小飞就和村里洽谈,打算租下这里的老房进行整体“改装”。
租下老房后,农场将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田园隐居,并以会员出资投资的形式认领农房,从而形成一个“生态村”。他们心里甚至盘算着在这个村里选非行政意义上的“村长”“村民小组长”,真真切切地归隐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