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农具史研究的新收获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农业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总是同农器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农耕文明人”潘伟先生的《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就是一部有助于人们从当代还在使用的农器为,全面了解中国农器发展历史的重要专著。该书600多幅图片,20万字,耗费著者十年心血,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而成。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更是实行“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重本抑末”的政策,因此,前人对农业和农器具的研究都很重视。除历代正史对农业都有综述外,农学著作《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以及其它类书、笔记对农器具也有许多记载,特别是《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更是以图文互配的形式,对农器具的发明、创造和改进做了专门系统的论述。之后的两部大型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其农器部分基本上是《王祯农书》的翻版,没有新的发展。及至近代,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刘仙洲教授著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以及周昕先生著的《中国农具发展史》,则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农业机械的研究。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和资料整理各有优长和不足。客观地说,《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的著者既继承了前人研究的,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首先,该书涵盖了自古至今的主要农器。全书由“整地农器”“中耕农器”“播种农器”“排灌农器”“收割农器”“加工农器”“储藏农器”“计量农器”“运输农器”“蚕桑丝织农器”“麻纺织农器”“棉纺织农器”“农民劳保用器”“农用设施”和“农家生活用器”等十五个部分组成。每种农器都用古代插图和当代照片表现,并说明其发明的年代、用途、材质、性能、配套动力、效率和适用地域等。其二,开创了用摄影图文的形式记录当代中国传统农器的先河。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潘伟发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的大部分农器一直使用到现在,传统农耕方式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在完整地保留着。他为此而着迷,并用生产现场拍摄的方式记录,全面展现中国传统农业器具的现状,可谓绝无仅有。其三,是弥补了中国古今农器图谱的记录遗漏。虽然潘伟寻找中国传统农器主要依据元代《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但并没有完全“依葫芦画瓢”,他在《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一书中,增加了不少古农书上没有的记载,比如说南方水田耕作中至今还在使用的牵轮仔(载田车)、用来梳治稻苞虫的虫梳(禾虫梳),等等。
透过《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在农器上的创造和发明。比起其他地区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农器来,中国农器具有如下特色:一是轻、小,适于单人或一两头牲畜的耕作;二是门类齐全,耕地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收割脱粒、灌溉等都有一系列专门化的农器,而且因地制宜,旱作、稻作都有适宜的农器;三是许多农器灵便精巧,能节约劳力物资,提高效率。同时,《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记录的中国传统农器具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农业的发展中,应该尽量使农法和农器的改进、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持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仍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但这种机械化不应是盲目搬用的大型农业机械,而必须与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相结合。
此外,《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编辑精心、印刷精美,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侧面,是研究农具史和农业史的有用资料,也为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存历史文物提供了有益的。当下,席卷而来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的东西,或者迅速消失,或者严重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物和传统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应该从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认识它。就传统农业而言,即使传统农业中那些当前已经派不上用场的技术、农具、品种等,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抛弃,而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保存下来,因为这些物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而当某种新条件、新需求出现的时候,其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成为创新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为探讨中华物质文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直观素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即开始向着现代化道加速前进,但在短期内“传统加现代”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在当前不断加强和深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史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的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以为,这正是《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