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村邮站便民服务“零距离”欲办农具馆留住农耕文化的根
在钱塘江畔的杭州上泗地区,提起郑户南的名字,无人不知。他是杭州廻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也是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他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昨天傍晚,记者见到了刚从领回来的郑户南,自称“小农民”的郑户南说,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大梦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农具展览馆,来留住农耕文化的根。
1998年,郑户南拿出家里仅有的3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日本制造的多功能“洋马”收割机尝试割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举动,让村民和家人有些不解,因为当时在大家看来,如果这笔钱用来买台挖土机,每月可赚几万元。可是,郑户南却觉得,自己12岁就开始下田劳作,深知其中的辛苦,如果可以实行机械化收割,就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就这样,郑户南尝到了农业机械化致富的甜头。为了扩大市场,1999年,他又购买了一台更先进的电脑智能操作的收割机,还在2005年创立了杭州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廻龙农机合作社。
勤劳加智慧,让郑户南掘到了“第一桶金”。也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回会。每年秋收季节,他都会赶赴边远贫困地区无偿帮扶困难农户收割庄稼,即便亏钱也心甘情愿。
十多年来,郑户南和他的廻龙农机合作社多次开赴云南、四川、江苏、新疆、安徽、海南等地进行农机跨区域作业。每年往返二三千公里跨区作业,10多年来已跑了五万公里,为15万个农户(农场)服务作业十五万余亩,免收4000亩作业费,半价收割6000余亩,粗略估算,为农户增收节支达500万元。
2011年,他腾出自己的临街房子办起“廻龙片联合村邮站”,装修花了40万元,还自己出钱雇人免费为村民送信和包裹。这在旁人看来似乎又是一笔“亏本生意”,郑户南却乐在其中。
村民们对郑户南的这个举动纷纷点赞,因为,假如没有这个“村邮站”,村民收包裹、交水电费要走10里到转塘镇街上去办理。
而现在,农民不出就能免费收到报刊信件,不出村子就可以在村邮站缴纳水电费和电话费,购买火车和飞机票等,还可以随时从自助取款机里取款。
这个全国功能最齐全的“村邮站”,让当地15000多个农民和外来人员享受到了邮政服务的“同城待遇”,成为“浙江村邮”的一个样本。
郑户南自称是一个“小农民”,但他却有一个“大梦想”,为了留存农耕文化的根,郑户南想办一个农具展览馆。
在他眼里,无论是镰刀锄头、打谷机,还是斗笠蓑衣、竹箩筐,每件器物都有故事,这些年来,也收集了不少的“宝贝”。
郑户南准备将其打造成为杭州青少年第二课堂,让中小学生走进田野,亲近泥土,参加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不同的农耕方式,从而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微信(xinlang-xinwen)。
我最想求解的是,救助站为什么在男童死亡那么久及至成为“干尸”后才发出寻尸启事?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发出一连串的追问:死于何时何地?怎么死的?尸身上的伤痕怎么来的?死前有否送医诊疗?死后存放在哪里?为何不第一时间发布寻尸消息?
这番感慨,是因为刚刚逝去的汪国真,连日来招致各种调侃,从否认诗歌作品,鄙薄人格。如此对待过去,对待人生,对待生命,我觉得太不真诚,太不客观,是一种很的文化生态。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特别又是女孩子,最该是如花蕾一样的年龄,她们本该是无忧无虑、如诗如歌、天真活泼的年龄段,而现在这个女孩子竟然叹息“活得太累”,以至于拿上一百元就要家出走了,这不人,更让人百感交集。
始料未及,对于诗人的早逝,网上一边是如潮而至的哀悼与回忆,另一边是汹涌澎湃的与反思。对汪国真表示好感的人,夹杂着自己对已逝青春的纪念。有些人说,琼瑶的小说、三毛的散文、汪国真的诗歌以及庞中华的字,构成了人们对上世纪十年代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