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传统农具科普“公仔书

  近日逛书店,酷爱画画6岁的儿子对一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叫嚷着说,这些照片里的景象我在老家见过,书中的图画也很有趣,想照着画一画。我翻开一看,这是一本名叫《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书,书中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白描插图,也有当代摄影家、作家潘伟根据插图拍摄的生产场景照片。

  书买回家后,小家伙对书中的白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应星插图“耙”里的农夫和水牛、稻田,都成了他笔下的临摹对象。再看看潘伟拍摄的两幅插图,儿子提问了:为什么白描里的人站在耙上,而照片里的人可以站在耙上,也可以站在水田里?为什么古代人穿的衣服这么复杂?在看到“南方独轮推车”的插图时,儿子有很强烈的愿望想推一下独轮车,说这是一辆很有意思的车。石磨、风扇车、铁炮等等也让他很着迷。之后,每天晚上要求我讲一则农耕故事,方可入睡。是啊,儿子,你的祖先是农民,你怎么可以不了解中国的农耕史呢?不但你要了解,你儿子的儿子都应该了解。

  儿子喜爱《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中的插图和照片,而我更喜欢里面的文字。比如“耕”,在潘伟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后,把曲辕犁的功能精髓用标题表达出来了:“或驰或张测浅深,忽高忽庳定前后”。有描述生产场景的,如南种牟麦的“清明前后点瓜豆,以灰拌种手拈之”,秋收季节的“谷到处暑次第黄 ,家家场中打稻忙”;有农具或工艺原理的“水激筒兜水,次第下倾灌田稻”,“煤层砖层层层码,风道烟道道道通”;亦有农技史考证的,如“杜预策牛转八磨,崔亮教民造一碾”,“巧匠鲁班作石硙,从此多饼食”;而“杏花村里开新榨,百里犹闻油菜香”,“谁持孤弦独自弹,满身风雪不知寒”,则诗意浓浓,有宋人农事诗“先事后诗”之遗韵。每一篇文字都不是简单的图片说明,而是作者读透农史,熟悉工艺,且深入考证过当代还遗留下来的传统农耕方式,之后将农耕技术作深入浅出的解说。文中涉及物理、化学、农艺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就举对“龙窑”解说吧:

  “如今看来土头土脑之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曾是‘高新科技’之巧妙发明,正如应星兄所谓‘火气循级透上’。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形成流动火焰,从而提高窑温。陶窑需高温800℃,瓷窑呢,高达1200℃。龙窑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之还原焰。故有龙窑是青瓷摇篮一说。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创造出了第一种自然界不存在之物质——陶,人类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龙窑最早出现于我国战国时代。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之青瓷碎片,经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之出现与龙窑之改进有直接关系。如今看来,龙窑结构简陋,装窑、出窑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作者除了把龙窑的工艺原理从当代科学的认识角度作通俗的解说,还指出曾是“高新科技”的龙窑,当今却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龙窑作为历史的遗存,只是活化石而已。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插图本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实态和传统科技的工具书。潘伟的《天工开物古今图说》,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为《天工开物》提供现实影像作,让我们能看到中国农耕的文明的演变历程,看到中国农耕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如果宋应星知道四百年后,有一个叫潘伟的晚生,利用当代术为《天工开物》寻找并定格现实存在的农耕场景和技术工艺,他是否感到欣慰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