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生活在南宋的郭靖能直接用银子下馆子吗?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吐槽:郭靖这个傻小子为什么能追到黄蓉?原来他是“土豪”:有“宝马”不说,初次见面,一顿饭就吃了19两7钱4分银子。这些银子现在值多少钱?尽管说法不少,但共识是:此乃一笔巨款。

  其实,这些探讨忽略了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生活在南宋的郭靖能直接用银子下馆子吗?

  古代,百姓花的钱基本都是铜钱。一枚是一文,一千文是一贯(当然,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七八百文当一贯有,四五百文当一贯也有,南宋曾770文为一贯)。在南宋,普通人带钱,一贯就是极限了。一来不允许,二来想想随身揣800个钢镚儿是什么感觉?所以古代有,超过一贯的买卖,得用“交子”或“会子”(早期的纸币)。另外,直到南宋时,银子都还不是流通货币。

  当时,银子主要是用于地方上供、朝廷赏赐、军费国费开支以及大额海外贸易等。老百姓手里要有金、银该怎么花呢?比如,郭靖离开蒙古前,“成吉思汗当下赏了十斤黄金,作为盘缠。”按当时,郭靖得先去某个“金银交引铺”(交是交子或会子,引是盐引和茶引)换成铜钱,然后才能请黄蓉下馆子。

  十斤黄金能换多少铜钱?有学者据《宋史·食货志》等材料推论,一两黄金能兑换约3万文铜钱。当时一斤为“十六两”,购买力有个参照:1142年,郭大侠最的岳飞,在江西建造公房出租以军费补充,每间房每月租金只要37文。

  对于这个问题,《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上古五帝之一)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司马老先生的回答挺坦诚:一、肯定是很久;二、至于“很久”究竟是多久?不知道。

  不过,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最早的货币应该是海贝。最远,从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稍近,则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都有发现。再晚些,到商代晚期和西周,已出现无文字的铜贝。东周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成为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随着铜贝出现,以铜、金为材质铸造的货币样式也开始多起来。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自己的铸币流通。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货币样式,基本都仿当时日常农具的形式,如《史记》中提到的“钱、布”,原本都是远古的农具名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古代的重量单位,有“二十两”和“二十四两”两种说法)为单位。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币面铸“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同时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当然,因为秦统一后存在时间很短,铜钱由民间自铸和流通乱象实际并没有改变多少。所以,到汉武帝时,再次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一是统一铸币权,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各郡国王侯、民间百姓私铸。此前郡国所铸钱币一律熔化,并将铜材运交中央。二是立法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非朝廷所铸不许使用。自此以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各朝铸钱都以“五铢”为名,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主要的货币。

  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末年王莽改制中尝试发行的“大钞”。我们知道,不管是秦朝的“半两”,还是汉武帝时发行的“五铢”,货币价值最初都是通过重量来表示,这也就是说,它和铸币本身的材料价值(当然也包括了铸造成本)是基本挂钩的。但王莽干了个啥事呢?就是把货币的面额和铸币本身的价值,来个完全脱钩,发行以一值百、以一值千的“大钱”。这在今天看来,本不算什么,但在金融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当时,这样的“信用货币”,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据史料记载,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共进行了4次货币,每改一次,就老百姓一次。其中著名的“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铸造的,形状如葫芦,上部为方孔圆形,铸有“国宝金匮”篆字;下部为正方形,上铸篆体“直万”两字。当时万枚五铢钱,才可兑换黄金一市斤,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就值一斤黄金,可见其剥削程度惊人。据说此钱现存世2枚,一枚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枚散落民间。

  公元621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又一次重大,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得名于,此钱面铸的“开元通宝”(和后来唐玄的“开元”年号无关)4字。关于“开元通宝”这四个字,还引出了中国钱币史上的一段“公案”,因为在唐朝中后期,很多人就已经搞不清楚这四个字是该念“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了。另外,虽然“开元通宝”最初原本和年号无关,但从唐以后,直到清末,历代铸钱基本都以“年号+通宝”或者“年号+元宝”为惯例。

  说完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铜钱,就该说纸币了。纸币之所以出现在宋朝,和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商品经济越发达,货币流通的量也就越大,用普通铜钱进行民间的大交易,很不方便。而价值较高的金、银呢,自秦汉以后都处在国家严厉管制之中。这个时候,纸币也就应运而生。

  宋朝纸币主要有两种:北宋时出现于四川地区的交子和南宋时在东南地区流通的会子。

  据《宋史》记载,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为弥补市场交易中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而四川因为不产铜,所以当时四川普遍流通的是“铁钱”。相比铜钱,铁钱分量更重,价值却更低,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于是,成都16家商号联合制作了一种纸券,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并开来。

  由于铺户恪守信用,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越来越多的商人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这种交子因最初由私人发行,学者称其为私交子。不过,随着私交子更大范围的流通,部分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开始引起诉讼。1023年,北宋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这是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以铁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批发行了“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到了南宋,交子和会子收归户部,两者流通总规模长期保持在数百亿文。有学者测算,考虑到购买力因素及人口数量的差距,南宋时期人均持币量,甚至超过20世纪中后期我国之前的水平。

  如果说,宋朝还是纸币和铜(铁)钱并存、且铜钱是纸币流通的基础的话,那么到了元朝,纸币到达了真正的鼎盛期。忽必烈灭宋之后,立即收兑了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发行中统纸钞作为当时唯一货币,并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到元末,虽然也曾发行过少量铜钱,也只是作为辅币使用。所以,金庸小说中,生活在元末的张无忌如果像郭靖一样,用银子请元朝郡主赵敏吃饭,是肯定会被举报的。

  当然,元朝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如,需设立发行准备金(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储备),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

  白银作为日常流通货币出现之晚,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至于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白银总量太少,承担不起日常流通功能。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铜钱,但因数量不敷,1375年,朱元璋设立钞局发行纸币,是为大明宝钞。明朝在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不过明朝纸钞的发行没有贵金属作为准备金,一旦发行量过大,很容易造成流通市场的混乱,通胀贬值。

  纸钞贬值、铜钱不便,正统元年(1436年)起,朝廷只得解除用银。银以两为单位,银钱比价各朝屡有。如嘉靖时,白银一两,分别折合洪武钱1000文、前代钱3000文、嘉靖钱700文。清代币制大体上仍是银、钱并行,白银一两合铜钱1000文,但实际上经常变化。白银自明以后,多铸成50两重的银锭,后来俗称元宝。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还有世界性的背景。因为15世纪到17世纪,新航开辟以后,大量南美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流入中国。嘉靖年间,浙江巡按庞尚鹏,基于浙江沿海商量拥有进口白银的实际情况,首次奏请按照土地的多少,而头多少征粮食租税,并将土地税收折合为银;同时在徭役方面,如果城市工商要免除徭役,亦可以交银以由募人替代,至于贡方面,地方上贡土特产,也折合为银征收。租、役、贡都折合为银征收,这就是后来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此法一方面使得农民的负担空前加重,一方面却使得商人、特别是沿海商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和市镇的兴起。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朱载垕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条“银钱兼使”的,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为货币,并且是用法权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固定了下来。

  至于购买力,明朝万历十八年,时任宛平知县的沈榜记录了当时城区的商品零售价:大米0.0028两银子一斤,菜籽油0.05两银子一斤,猪肉0.02两银子一斤,牛肉0.015两银子一斤,羊肉0.015两银子一斤,白糖0.04两银子一斤,煤0.001两银子一斤。

  顺便提一句,明朝的“两”也是36克,“斤”则跟现在的市斤差不多(稍微大一点点)。

  谷和帛是民生必需品,历代皆作为一种较重要的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每当时局,币值波动剧烈时,它便成为人们最乐意接受的支付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币制杂乱,钱币行制缺乏统一标准。曹魏境内多以谷帛为货币,在北齐布帛成为普遍的支付手段,南梁大部分地区用谷帛交易。

  这一消极遗产影响到隋唐,形成钱帛兼行制度,即大额交易用绢帛,日常小额支付用铜钱。在唐代,绢布是货币,包括锦、绫、罗、纱等各种丝织品和纻、赀、火麻布等,但主要是绢和缣。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老翁烧的炭被宫里强买了去,代价就是半匹红绡和一丈绫。

  由于绢、布易损坏,又易被割截,因此人们更乐于用铜币交易。宋朝后,它遂退出流通。

  另外,明朝初年,还出现一种奇葩的准货币—胡椒。由于纸币贬值,白银作为市场硬通货的地位也还未确立,财政吃紧。从明朝永乐三年开始,成祖朱棣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顺便搞些对外贸易。郑和带出去的是丝绸、瓷器,带回来的是大量胡椒和苏木(一种灌木,用来提炼红色染料)。这些东西留着也没啥用,只能搁仓库里放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计上心来:这些东西与其放在国库里发霉,还不如用来给京官们发工资。各级大小京官,按工资多少,相应比例折算成胡椒。这些官员心里那个气啊,你说米吧,很容易就能在市场上卖掉,还能养活家里的仆人丫环们,这胡椒就不行了,咋办呢,难不成天天吃黑椒牛柳?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十年,到了成化年间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才废除了这个政策。

  非洲国家扎伊尔—也就是现在的刚果国很“缺钱”。在1997年约瑟夫·蒙博托的极权之后,新便陷入现金短缺困境,直到他们设计并发行新货币。为了解决现金短缺问题,新将目光投向旧发行的大量货币—他们将纸币上蒙博托的面部抠去,继续用这些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陷入泥潭,当地纷纷印制应急货币以充当当地的支付工具,木头、铝箔、丝麻甚至于扑克牌均成为印制钞票的材料。这种做法直到国家银行恢复生机才宣告结束。下面的这张钞票就是印在木头上的。

  一张能流通的钞票上,数目能印多大?1949年5月,在金圆券急剧贬值时,当时的新疆省银行发行了面额为六十亿元(合金圆券一万元)的大币,是世界额最大的纸币之一,在当时只能买几十颗大米。

  2009年1月,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发行了一套当时世界额最大的新钞,这套以“万亿”为单位的纸币,包括10万亿、20万亿、50万亿和100万亿津元等。而100万亿津元,币值最低时,只能买到半个面包。不过比起这个,的都弱爆了—1946年,匈牙利陷入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泥潭。当时,匈牙利发行了面额创造世界纪录的货币,每张面值是1垓—也就是1后面加上20个0。顺便说一句,这样一张钞票只相当于20美分。

  当时,他们还计划发行面额为“10垓”,也就是1后面跟着21个0的货币(下图),不过这批钞票印出后没有发行。(来源:新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