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厂的“死亡倒闭潮”:90%产能过剩!“减肥”却让他们回天乏术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随吃随饿、随饿随吃”,需要不断地“追肥”。所以想象中,此刻应当正是化肥播撒机开足马力作业、化肥厂销售旺盛日子最好过的时候。
在昨天央视的《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山东临沭县,中国化肥厂集中地,一家名为“山东富农达化肥有限公司”的企业,斑驳的名头已经不“肥”了,替代“肥”字的是一纸隐约可辨的拖欠员工工资的法院诉状。
旁边紧闭的伸缩大门也像一排厂房的铁俑,伫立不动。其中一个铁俑还挂了两张牌子。猜写的是啥?
居然是卖鸡蛋的!怎么回事?原来是看门的大爷大妈,眼看这么大个化肥厂就他俩人,不开工不投产,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养几只鸡卖几个蛋贴补家用吧
小小的临沭县有上百家化肥企业,如今大部分都像富农达一样关门大吉了,少数苟活的也是残喘度日,整个工业区看起来死气沉沉。
历史来看,化肥工业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政策等宏观因素的不断调整和相应变化的。
* 进入70年代,我国化肥工业迅猛发展,引进建设化肥厂等13家氮肥生产企业,尿素、碳铵、磷酸钾开始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 80年代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渐渐地农村盐碱地变良田,我国农业也由以有机肥为主成功转型以施化肥为主的现代农业。
*到了90年代,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也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在“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提质增效”的政策号召下,投资商们看到了化肥需求的商机,纷纷投资建厂、大兴生产。其中山东临沭这一带是主战场,当年也是热极一时的时代弄潮儿。
然而过犹不及啊,供需过了平衡点、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向相反方向倾倒。如果是微微过量的供给,或许还能慢慢消化、达到动态平衡。可问题就在,政策之下中国特色的“一窝蜂”,带来的是化肥供给端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剩到啥程度呢?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式的盲目建厂生产造成的。因为政策导向是经常在变的,需求端往往先一步反馈,而生产过程又需要时间去完成,中间就会出现时滞。
2015年,为缓解土壤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力争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要实现:零增长!
对化肥厂来说这真是雪上加霜。供给端绝对数量已是远远供大于求,如今及未来三年的“减肥”运动又使化肥存量流通速度也要放缓!所以乘数销售数量,照比从前是要减小的。
再看被乘数,单价。很好理解了。同质化的存量这么多,怎么办呢?只有低价格策略啊。尤其那些零零星星的小厂子,为了能早日存货变现,甚至宁可低于成本贱价销售。大厂子更是不怕,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就能逼死一些小厂,等掌握更大定价权再提价就好了。于是无奈的大之下“周瑜打黄盖”式的价格大战就这么热火朝天地开展,然后恶性竞争、恶性循环。
痛则思变。,地广人多,这90%过剩的产能还解决不了了?还真是有困难,需要做供给侧的领域太多了小编不才,斗胆试开几个药方。
马太效应是普适的,即使在整体低迷的行业里也适用。临沭几百家化肥厂,倒闭的多是停留在粗放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没有随着时代转型而被淘汰的企业。并购整合是大势所趋。
2016年7月,行业龙头金正大(SZ.002470)出资1.1亿欧元收购康朴公司(Compo GmbH)100%股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化肥行业最大的一海外并购案。金正大也因此一举跻身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肥料公司之列,为中国化肥行业树立了转型标杆。
在国内,史丹利并购湖北中孚化工、深圳芭田收购世纪阿姆斯、六国化工收购中元化肥等诸多案例,也给化肥企业提供了更加“摸得着”的并购可行性参照。
买卖企业之外,经营层面可以考虑跟随政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减肥”的政策风口下,实施战略转型、调整产品结构是另一种思: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可将业务重点转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肥料。这部分“三高”产品的权重大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冲掉“三低”产品滞销带来的亏损。
比如缓控释肥,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高效复混肥。说起来也很简单,缓控释肥就是像胶囊药丸那样,在普通化肥外面加了一层薄膜,有了薄膜化肥就能一点点缓慢发挥作用。与普通化肥相比,肥料的利用率更高,用量减少、也就减少对土地的。
嗯,如果国内消化不完,卖给生产能力不如咱的外国兄弟咋样?这样的兄弟有没有?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啥的?这是又一种思。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累计出口化肥2672万吨,同比减少了22.5%;累计出口金额65.13亿美元,同比下降40%。可以说,2016年中国肥料出口市场也不比内销情况好。
但是此处也有一个稍微的利好。2017年有新的关税政策调整,将取消氮肥、磷肥等肥料的出口关税,并适当下调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预计是可以一定程度刺肥出口的。
跟随国家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是无可非议的,“减肥”势在必行。转型的也许泥泞不好走,但是三年后到了2020年,当“行动方案”要阶段性验收的时候,那些克服困难、走在前面的化肥企业应该是会含笑收获吧。
- 标签:中国卖的最好的复合肥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