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包装

贵州铜仁万山区:饭碗端稳了 不会穷回去(政策解读·摘帽之后)

杨昌贵(右)与结对帮扶的脱贫户张绍安在葡萄架下聊生产。
  彭 俊摄(人民视觉)
  制图:郭 祥

杨昌贵和刘桂春是两口子,但气场太不同了。

丈夫话不多,腼腆,总是微微含着笑意,一直向老乡跟前凑近些,再近些。妻子嗓门亮,问她什么,都看着你的眼睛说事,思路清晰,一股子热忱。

如果说他俩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忙,大忙人。在贵州铜仁万山区,杨昌贵是山沟沟里下溪侗族乡党委书记、乡长,刘桂春在城里的经开区干着管委会副主任。

2018年,区里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摘了帽,两口子反而更忙了。女儿送到寄宿学校,儿子交给丈母娘。都在忙啥?去瞅瞅便知道了。

想找杨昌贵,不容易。车行两小时,一路全是弯,恶心得快吐了。先下到山脚,再绕上山腰,眼前方才是下溪乡瓦田村。

半石漠化的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5亩,也就半个多篮球场大小。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差,曾经穷得叮当响。

前几年,万山搞起产业扶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万亩荒坡种下山地生态刺葡萄,不少下溪人慢慢有钱了。现在,葡萄园上了规模,乡里又瞄上大棚蔬菜种植。

见面时,杨昌贵正在大棚里查看长势。“包保到棚,经营盈亏与干部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挂钩。从品种选择到技术保障,每个环节,都要深度参与。”

与之前散户经营不同,下溪乡与区里引进的企业合作,扶贫资金、土地等资源打包入股。基地与农户成了合伙人,六成年利润给困难群众分红。

带头当菜农,杨昌贵有更大图谋。“要向企业取经,关键是学经营理念。把蔬菜基地变成休闲景点,这是长远目标,农旅融合嘛。”

村头,“杨书记”与山里人继续淘金。城里,“刘主任”则一直寻思着帮人找岗位。

原来,万山九成以上的企业都落在经开区。周边乡镇贫困户,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要想找工作,这里是个好去处。

“只有饭碗端稳了,才不会穷回去。”刘桂春心想,一定把这条盯紧了。

摘帽以后,还比较困难的群众往往上了年纪,文化水平低。对企业来说,不是理想的招聘对象。除了每周开协调会掌握用工需求,刘桂春还主动上门,说服企业拿出合适岗位,一定程度放宽招工条件。

好不容易做通了东家的工作,带着岗位去找年富力强的,一些人又犯嘀咕:收入低,干起来没劲。

小伙子姚应进曾在重庆读中专,毕业后就在当地找了份工。然而,母亲查出重病,花了不少钱。他想回乡照看着,可面对2000元左右月薪,犹豫不决。

“你有专业技术,回来机会很多,不比外面差。”刘桂春几次找他谈心,联系对口岗位。如今,姚应进在一家新能源汽车厂站稳了脚跟,工资待遇慢慢提高。家人顾到了,收入窘境也有缓解。

“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有工作。”刘桂春介绍,区里还从扶贫资金中拿出1.8亿元,作为贫困户股金注入当地6家企业,每年拿分红。

现在,杨昌贵与刘桂春最常在全区扶贫工作会见面。两口子,一个出门朝东,奔山间地头,一个出门向西,跑园区工厂。想再见他们一面?难。又忙着给乡亲们办事去了。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8日 03 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