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辽宁蓝莓“飞入”寻常百姓家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小浆果研究室主任刘成(中)在为种植户讲解日光温室蓝莓种植技术。
阅读提示:辽宁省是全国蓝莓产业化、规模化栽培最早的省份,同时也是蓝莓主产区与优势产区,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扎实的技术积累。得益于辽宁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辽宁蓝莓产业发展领先,特别是设施蓝莓栽培技术世界领先;辽宁的蓝莓日光温室面积最大、质量最优。经过10多年的发展,辽宁的蓝莓栽培面积已近10万亩,产量达2.5万吨,蓝莓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蓝莓是国际公认的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第三代水果之王,国内刚引进时可谓“贵族水果”,二两半一小盒的蓝莓就能卖到五六十元。在辽宁省农科院的大力引进推广下,如今经过10多年的产业发展,辽宁的蓝莓栽培面积已近10万亩,产量达2.5万吨,蓝莓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袁兴福说,辽宁是全国蓝莓产业化、规模化栽培较早的省份,同时也是蓝莓主产区与优势产区,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扎实的技术积累。辽宁蓝莓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设施蓝莓栽培技术世界领先,得益于辽宁省农科院为首席单位的辽宁省小浆果科技创新团队的有力支撑。目前辽宁的蓝莓日光温室面积最大、质量最优。
选育适种品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美国等国家引种、试栽蓝莓,并进入生产种植阶段。由于“追新”和“跟风”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种苗利益驱动,引进之初出现盲目引种现象,品种混乱、配套技术跟不上,导致一些地区栽植的品种不适宜、管理技术不配套、效益低,严重影响了新兴小浆果产业的建立、兴起和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过出国考察、合作交流等途径引种蓝莓、树莓进行试验研究,并得到了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在省农科院原院长陶承光的带领下,2006年起承担了辽宁省科技厅的“蓝莓、树莓新品种引进与筛选”等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1年-2017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北陆蓝莓、海尔特兹树莓品种关键栽培技术区试与示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蓝莓、树莓新品种选育”科技支撑项目。“蓝莓、树莓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陶承光向记者介绍说:“通过田间保存、离体保存方法建立了种质资源圃体系,保存蓝莓树莓资源92份,备案9个蓝莓品种。初步划定出东部湿润气候区为辽宁蓝莓最适合栽培区,沿海温和气候区为蓝莓适宜栽培区,中北部寒冷气候区为蓝莓次适宜栽培区。”
以鲜果销售为主选择口感好、果实大的都克、蓝丰、蓝金等半高丛、北高丛蓝莓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设施栽培选择北陆、伯克利等品种,亦可选择奥尼尔等南高丛蓝莓品种;以加工、冷冻果用途为主可选择果实成熟期较为集中、出汁率高、丰产的北陆、美登等半高丛、矮丛蓝莓品种。
攻关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菌根真菌筛选与利用、蓝莓设施栽培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首次提出了辽宁省蓝莓、树莓种植区划,并率先开展蓝莓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首创蓝莓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体系。蓝莓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包括研究日光温室品种、栽培密度、解除休眠升温时间、配方施肥、采后修剪等关键技术指标。
“选择品种很关键,重新换要耽误不少时间。”丹东伟鹏蓝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刚做蓝莓时,就想着产量要高,但是品质不高,“我刚刚淘汰了两个品种,占我种植面积的70%左右。通过省农科院果树所科技特派团专家的指导,帮我们选择品种并提供技术支持,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在引种的同时,果树所大量配置蓝莓、树莓等杂交组合,培育杂交苗1万株,并筛选出综合性状突出的优系正在开展区域试验,其中蓝莓新优系“蓝祥”“蓝熙”和“春光”,通过省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这些优系在将来有望应用于生产,在调整品种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蓝莓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较好基础。
助力“蓝莓之乡”
7月13日,“2019中国·大连(庄河)蓝莓文化节”在庄河开幕,记者发现开幕式现场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节目表演,也不是好蓝莓评选擂台,而是辽宁省农科院摆在现场的科技咨询台,坐在台前的省农科院大连分院院长魏永祥等专家被蓝莓种植户团团围住,不停地向他们解释各种问题。
提起魏永祥在庄河蓝莓种植户中那是有相当大的名望,大家遇到种植上的难题都会找他。庄河市桂云花乡三道岭村的于红艳原来种草莓,在前年买了400棵苗改种蓝莓,刚栽上挺好,可不长时间整个全黄了。她告诉记者:“我刚种时对蓝莓的特性不懂,不知哪里犯病了,找到魏院长后,他分析说土壤不太适应蓝莓,换土就好了。去年我收入5万元,一斤卖60元。今年4月初卖了1400多斤,平常剪枝什么的都是他们来指导。”
吕滨是庄河市丰硕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蓝莓已经种了9年,家有暖棚13亩。今年在蓝莓快成熟时发现叶片打蔫,魏永祥说这是棚内温度高了,透点气就好了。“当初发展蓝莓特别是建设温室大棚,政府都给我们做了水电路配套并给予补贴。”吕滨说。
目前,庄河蓝莓栽植面积已达到3.2万亩,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并涌现出多家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庄河蓝莓美名已享誉全国,获得全国首家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和“中国蓝莓之乡”美誉,庄河也成为辽宁省蓝莓“一县一业”示范县。
根据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辽宁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应大连市政府请求,2015年辽宁省农科院与大连市政府共建,在大连庄河市设立大连分院,主要开展果树、花卉、粮油作物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魏永祥来分院前是果树所小浆果研究室主任,根据庄河主导产业的需要,当时被派到大连分院担任副院长,后担任院长。分院的成立解决了庄河市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记者到庄河市大营镇四家村宏嘉蓝莓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采访时,正赶上蓝莓采摘。合作社的董国栋介绍说:“我们的种植计划都由农科院的专家制定,对我们进行剪枝、施肥等各种技术指导。以前一年就剪一次,蓝莓结果有些少,在专家的指导下定量定品质,有春剪、夏剪、采后剪与促花剪,一年四次修剪。合作社种了1400亩地的蓝莓,在采摘高峰时需要700人,一天采摘40吨。”四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德海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近1000亩地种上了蓝莓。
谈起省农科院对庄河市蓝莓产业起到的科技支撑作用,庄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都兴日很有发言权,他以前多年担任庄河市果树局局长。他说:“当初庄河市的领导就想着怎样通过农科院把新品种、新技术引到庄河来,双方合作之后派来的专家也是以果树小浆果为主。庄河这几年蓝莓无论面积扩大还是产量提升、品质的提高都和农科院专家分不开。庄河的蓝莓在技术支撑上没有后顾之忧。”
支撑蓝莓产业
今年夏季少雨,对露地蓝莓种植来说是求之不得,蓝莓在采收季节最怕下雨。因为蓝莓种植的门槛较高,投资较大,前几年还没有种植效益,普通农户一般投资不起。因此蓝莓先是由企业做起来,再带动农户。很多企业也是由工商资本转投农业而来,因而更需要种植技术。大多蓝莓企业称之为农业科技公司,从企业的名称也能看出来他们对农业科技的渴望。
“没有他们(专家团队)寸步难。”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升村的蓝莓种植户郝思义直言。他是在丹东瀚林蓝莓科技公司带动下,包了80亩地开始种植蓝莓。瀚林蓝莓一共种植了2000亩,瀚林蓝莓董事长曲荣东在国外考察后,自建了一个冷库,把挑选好的蓝莓包装好后进行打冷处理,这样便于长途冷链运输,在旺季时一天出货15吨左右,
曲荣东说:“我们公司不了解农业,专业也不是学农的,科技特派团起了很大作用,对我们的技术指导非常成功。这个模式是真正意义的‘科技+企业+农户’,一亩地2万元收入,公司收入增加了,农户也从中受益。”
大连金穗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其中蓝莓温室面积生产85亩,冷棚100亩,露地100亩。该企业从成立起就与省农科院果树所签订蓝莓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企业用人以流转地所有者及当地村民为主,常年用工量为30人到40人,果实采收期日人工用量达到200人以上,解决了当地留守农民就业岗位,增加其经济收入。
省农科院果树所小浆果研究室主任刘成说,双方合作以来,在果树所温室蓝莓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支持下,产量逐年上升,2015年以后温室产量稳定在亩产3000余斤,2018年产量达到26万余斤。
辽宁豪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地处辽西绥中县王宝镇王宝村,公司在果树所的支持下,不但种植蓝莓,还建起了组培室进行育苗,年育苗在1000万株以上。记者在组培苗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人工接苗。“我们都是订单生产,8公分到10公分的苗一棵卖1.5元到2元。”豪远农业公司董事长陈伟介绍说。
今年三月份在育苗时发现苗发黄,不知道怎么回事,公司找到负责技术的果树所小浆果研究室专家王兴东,他过来看了一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主要是工人浇水没有按照技术标准去做,要求3天一浇必须要浇透,看似浇透了,实际没有浇透。”王兴东向记者讲起了服务企业中的一个小细节。别看是个小问题,可是为企业挽回了几万棵苗10万元的损失。
从辽南到辽北,从辽东到辽西,现在都有蓝莓种植。辽宁省气候温和、酸性土壤较多,适合发展蓝莓。袁兴福表示,多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小浆果科技创新团队共同努力、联合攻关,攻克了蓝莓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龙头企业牵动,通过“科技+企业+农户”的生产方式,使全省蓝莓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