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车前村:长粽飘香 那是幸福的味道
古色古香的农居内,农妇们围坐在圆桌前包长粽。 拍友 章建辉 摄
烟火人间,繁忙一片,说的就是此时的车前村。
端午将至,循着粽叶和糯米的香味,我们来到了这个位于浙西南遂昌县大柘镇的小山村。
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只见几个农妇身着围裙,绕着长桌依次坐开,利索地舞动着双手,将箬叶交错叠放,倒入糯米,加入馅料……每个人进度各不相同,但制作的粽子却出奇的规整。
“这就是被列为丽水非遗美食的‘遂昌长粽’,它没有四个角,是长条形的,寓意着长命百岁、长长久久。”领着我们进村采访的车前长粽“大管家”王新新自豪地介绍着。
车前,这个隐匿在群山之中、海拔高达900余米的小山村,因为“电子商务+遂昌长粽”,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走出了一条“粽叶飘香”的特色发展之路。
粽里乾坤
一位农妇,一个半月时间,可赚上万元工钱
6月3日午时,车子进入大柘镇后,便拐入羊肠小道,开始绕着盘山公路迤逦而行。经过数不清的急转弯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车前村。“这边!”只见不远处一栋老房子的门前,一位身穿深色上衣,系着棕色围裙的中年妇女,挥舞着手中的长粽,示意我们往她那儿走。
同行的人说:“这就是王新新了。”进村前,我们打听到,车前所有的长粽,都是由村妇王新新统一安排制作,并运输出村外销的。村民都称她为“大管家”。
走近后才发现,这栋老房子已被改建成民宿,取名为“燕窝居”。大堂内侧,4名农妇穿着一色的围裙,围坐在堆满箬叶、龙须草、糯米等材料的长桌前,熟练地包着长粽,忙得热火朝天。“几年前,我和丈夫在村里建起民宿,这里便成了配套的厨房。长粽都是在这里制作的。”49岁的王新新自豪地介绍着。
自4月中旬以来,车前村就进入了粽叶飘香的“农忙”时节。与普通农家包点粽子过节的喜悦不同,对车前村人而言,这更是他们的创富时刻。“一个半月时间,大多数农妇都能拿到上万元的工钱。”王新新说。
“别看现在人人都会包长粽,几年前却并非这个光景。”62岁的范春芽对我们说。范春芽虽然年纪与大多数农妇差别不大,但村里的长粽,当属她包得最好。往年,她在这个时节的工作不是包粽子,而是教其他村妇如何包好长粽,同时充当质检员,检查每根长粽是否达标。“长20厘米,重600克,不合格就得重新修整。”她说。
小山村已无缝对接市场。为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车前村去年还推出乌米饭长粽,深受顾客喜爱。今年4月24日至6月4日,车前村已向上海、江苏、北京甚至新疆等地销售了7万余根长粽。
厨房一侧,一块小黑板格外引人注意,上面列着几十人的名字,详细记录着每人包粽子的根数。我们一看,范春芽的速度果然最快,一天包了263根长粽,按照每根两元钱计算,她当天的工钱是526元。
粽香扑鼻
这道非遗美食,好吃又好看,寓意更美好
当晚,我们在粽香中入睡,次日早晨,还和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们一道,品尝到了传说中“遂昌长粽”的味道。
“是梅干菜腊肉馅的,非常好吃,‘颜值’又这么高,我们几个人一起预订了50根,准备带回湖南老家送亲戚朋友。”摄影团队成员欧瑞环一脸兴奋地说,“真是不虚此行!”
原来,这几日,他们扛着“长枪短炮”,从湖南出发到浙江、福建一带来采风。3日在丽水周边的福建霞浦逗留时,欧瑞环在网上搜索古村落,发现了车前村,便提议大家来看看。
“听说这是一个‘长粽村’,马上就到端午节,我们没见过长粽,很好奇。”她略显遗憾地说,同行的人当中,大多数人并没这个意愿,最后,只有4名同伴随她来到了这里。
更令人兴奋的时刻到了。“我们今天要包的是蛋黄鲜肉粽。”老师傅范春芽对我们说,随后就示范起来。跟着她的手法,我们先拿起一张稍大的箬叶,背面朝上放在手中,再将两张箬叶平铺在上,放入一层糯米垫底,依次放入肥瘦相间的一根根猪肉条,后加入蛋黄,再用一勺糯米盖住馅料,再拿几片箬叶封层。这时,王新新拿来两个大夹子,夹住刚封好层的长粽说:“这是今年新买的夹子,可以省不少工夫,还特别适合初学者。”
“接着我们来包长粽的两端,一根长粽好不好看,这个环节很关键。”范春芽解释说,得将半边长长的箬叶剪去,在距离馅料的地方留一节手指长,以折纸箱的手法折好,再将另一半边的箬叶盖下来将其包裹住,这样才会显得匀称、齐整。
最后的工序,是用龙须草绑粽子。我们学着样,用嘴咬扯着龙须草的一端,一手拉着龙须草的另一端,绕上个七八匝,一根长粽才算制作完成。等绑好后才发现,自己包的长粽挺“丑”的。“这需要花时间反复练习。”王新新看出了我们的窘态如是安慰道。
不多时,桌面上的糯米就被包完了。欧瑞环他们则一直在旁拍摄,把每道环节的画面收入镜头。60岁的村民吕水梅与我们拉起家常,她说,遂昌历来有“送端午”的习俗,特别是结婚第二年的端午节,被称为“大端午”,男方家要备厚礼送给岳父岳母,而长粽则寓意与妻子感情长长久久;在遂昌其他乡镇,当小孩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制作1米长的长粽,期盼孙辈们长命百岁……
粽外风景
热气蒸腾中,偏远的车前村找到了自己的振兴路
包长粽体验过后,我们决定到村里走走。走出“燕窝居”,站在平台上,可一览整村风貌。原先我们未曾留意,这时才发现,眼前竟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60多幢黄泥房。
村党支部书记范建武说,车前村有163户人家,常住人口只有200余人。曾经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以种茶叶和高山蔬菜为生,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这反而成了车前的幸事,让我们村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车前村的发展轨迹。2014年,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得知车前有制作长粽的风俗后,就找到王新新下了订单。谁曾想,这笔订单竟打开了小山村的振兴之门。5年来,车前长粽变得愈发有名,外地大公司、全国各地微商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如今,家家户户包长粽、煮粽子,成了小山村的新风景。
热气蒸腾中,小山村也在谋划崭新的蓝图。
村落的后方,是新建的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公共停车场。“这里原来是块‘烂泥田’。”范建武说,前些年,车前村开始利用长粽特色和古村风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随着游客纷至沓来,车子没地方停的现象就出现了。于是,村里经规划,筹建了这处停车场。
紧挨着停车场,是一个小公园,三三两两的人或漫步,或坐着闲谈。为改善村庄环境,提升公共设施,村里不仅拆除了猪圈和牛栏,还建起新的公厕,并建设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车前村还吸引了外来投资者的目光。来自温州的一位年轻小伙,投资2000万元,在村庄内建起民宿“云逸远山”;一位杭州人投资修建了民宿“归园田居”……
王新新对我们说:“村里仅农家乐和民宿就有11家,床位120多个。春天采茶,夏秋摸田螺、捉泥鳅、打板栗、割稻谷,冬季制作黄米粿,一年四季安排打麻糍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每逢假期,我们这里游客爆满,就餐都安排不过来!”
待我们逛完村庄,回到“燕窝居”的厨房,氤氲水汽中,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长粽正好出锅了。这时,一位微信名为“麦麦”的客人给王新新打来语音电话,询问订制的100多根长粽发货了没。“明天就能到了!”王新新回复道。(记者 雷晓云 通讯员 程航 朱敏)
- 标签: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