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石记 对话锦盛石业总经理陈进怡:新生代石材人的转型、迭代和挑战
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新消费主义兴起、地产行业巨变与双碳政策,促使石材产业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举行之际,主办方携手家居行业媒体,共同走进中国优秀的石材企业,邀请石材企业的掌门人、,一起来聊聊行业里的有趣事、新鲜事、好玩事和未来事,共话“新石代”,探寻行业向上生长的持续之道。
夜幕来临,福建水头各个十字路口前依然车水马龙,延绵数公里的货车队伍、此起彼伏的喇叭声音,见证这个小镇背后的产业繁荣。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集散基地,水头的石材贸易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地的经销商纷至沓来。
从历史古建、高楼大厦到家居装潢,随处可见石材的身影,这样的传统产业,造就了一个典型的蚂蚁市场——大行业、小企业,总体市场规模大,但上游的石材企业数量众多,厂商难以直接触达消费者。
2021年,石材行业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波涛汹涌。既有人力成本上涨、同质化、厂商矛盾等旧疾,也面临着市场多元需求、互联网新消费、环保压力剧增等新挑战,激进发展的脚步悄然画上休止符,取而代之的是稳中求进、创新、变革、整合、突破,并且指向了一个新的命题:
如何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向“设计化”“制造化”的产业升级?
深耕石材领域多年的锦盛石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建立其石材全产业链,涵盖矿山资源、石材销售、豪宅精装、进出口代理等版图,近年来更是在厦门国际石材展等国内一些专业性的展会上频频出圈,引进印象拉菲等特色品种,相继推出鱼肚白、雪花白、鱼肚金、林肯白、卡拉拉白等多个新品,通过设计与美学的结合,在传统的石材行业玩出新要素,取得了设计和市场双赢的效果。
回顾过去两年,陈进怡最大的感触是“变化”——大环境的变化导致行业的变化,拥抱变化的同时,企业一定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不同于石材行业对于疫情影响的悲观反应,陈进怡更倾向于在危机中寻找突破点,在她看来,中国是全球的工厂,水头也成为了全球石材输入、输出的重要转换节点,疫情使得国内外材料相互间的流通有了很大的障碍,反过来促使了更多企业加快对国内产业链的布局,使得国产石材的流转比疫情前更快。从长远来说,这种信息的高效流转与便捷交通的优势,将对中国石材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帮助。
近几年来,中国石材行业的发展,总离不开全球化这一关键词。陈进怡坦言,疫情前会经常到国外参展或看展,与不同国度的企业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再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对石材的理解和应用。她表示,近几年来,对于石材资源全球化,厦门国际石材展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不但规模大,还利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进行资源跨界,大力地推送、调整和升级主办方的格调。可以想象的是,在疫情之后,厦门国际石材展必定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今年锦盛也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其中。
2021年,全民热议“碳中和”概念,陈进怡也有自己的看法。石材行业作为资源型产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一直是发展的直接桎梏。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锦盛石材一直大力推崇与研发单位合作,从用电、产能和智能化等方面着手,逐步减少人力带来的不必要浪费,也能更好地进行污水、粉尘、降噪、降音的处理。
作为中国传统制造行业,石材行业过去长期进行低水平竞争,价值溢价有限。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提高,相应带来消费升级,众多石材行业也迎来了品牌理念更新迭代的时刻,线下媒介的楼宇电梯、户外大牌等广告数不胜数,企业也频繁地与设计师联动,输出新的品牌形象。
在陈进怡看来,品牌是产品的加分项,中高端的产品最需要品质来衬托和背书,而设计、美学和艺术的融入,则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这几年来,锦盛石材频频贴近审美潮流与终端用户,参与国内各大知名的标杆展会,从而使消费者聚焦到企业文化的宣传。毫无疑问,锦盛石材为行业带来了品牌视觉和体验上的新风气。
在中国制造业,“二代”现象很普遍,从娃哈哈到美的,家族二代的表现始终受到合作伙伴、渠道和市场的极大关注,石材企业也不例外。从父辈处耳濡目染,陈进怡并不反感承袭家族的荣耀,还拥有对石材业的热爱与坚守。十多年的职业磨炼,使得她的学习能力、执行力大有提升。这种代代相传也带动了企业品牌和石材产品的迭代,在区域化营销、体验式营销上的多元化探索可谓得心应手,更容易开拓年轻人的市场。
陈进怡:单纯从石材行业的发展进程来讲,行业本身在疫情之前已经在不断更新换代,疫情加速了优胜劣汰的状态,由于目前贸易流通还未完全开放,海外的大部分采购商很难进入中国,但国内的采购人员到国外去相对容易,也造成了国内外石材流通的不便利。这种情况倒逼国内的石材流通变得更多、更高,竞争更加剧烈。
Q:新经济形势下,给石材行业带来哪些思维上的转变?回顾行业发展的近十年,身处行业您最大的感受有哪些?
陈进怡:我觉得新经济形势下,行业内部越来越聚焦了,变得更中心化,形成了广东云浮、福建水头等超级市场;其次智能制造也变得专业化,开始重视机械设备的提升;最后,越来越多企业在市场的某个领域精耕细作,不再像以前做盲目的扩张。
对我来说,最大感受是从业者要学会拥抱变化。就算没有疫情,矿山也会遇到资源的枯竭、政策会有变动、交通情况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会不断调整自身的状态,静下心来做自己。
Q:“低碳、环保”生产一直是石材行业广泛共识的线 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碳中和”行动又上了一个高度,石材行业如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真正落地?
陈进怡:作为我们制造产业来说,碳中和是特别大的命题,包括去年国家出台的限电令,其实是在纠正早期粗放型的发展。单靠个人或者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碳中和,需要有基础设施建设,从研发开始做起,一是优化整个生产流程、简化生产的繁杂;二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三是考虑节约原材料,尽量不要过多浪费材料。
提高产业研发能力也是重中之重,毕竟需要好的机械能够保证用电和产能,辅助进行污水处理、降噪、降音和降粉尘。环保概念不仅仅是材料本身,也在设备和技术上体现。
陈进怡:我觉得其实工装和家装最大的区别,除了体量就是做服务。家装可能比工装更需要精细的服务。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对家里的材料需求是多元的,所以会经常看见石材和木头、金属、玻璃或者其他特殊材料的结合。我觉得家装不应该局限于整装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些小物件,也能够让更多的石材走入千家万户,例如茶盘、烟灰缸、摆件、女生的首饰盘等,以小见大进行设计突破。
陈进怡:目前国外对奢石的利用研究比较深,有很多奇思妙想,价格梯度也由低到高,基本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会根据国内市场做一些调整,比如国外更多是烛台或者肥皂盒,到了国内场景化就会衍生出不用的家装用品。虽然石材很冷,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和设计师群体去更有温度地使用石材,越来越多人也愿意接受这些高质量产品。
Q:新材料的更新迭代,材料的应用丰富多彩,如何与设计师紧密结合,发挥天然材料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属性?
陈进怡:石材企业与设计师的互动是互补性质的。一方面,中国大部分人对石材的认知比较简单,对纹路、质感和材质的好坏感触不深,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设计师,有关材质的属性,比方说软硬度、吸水率等等,帮助更好地进行场景或者空间的展示;另一方面,设计师他们的专业一定是在空间感的把握、颜色上的搭配、材料上、造型上的调整和应用,能够给予我们专业的指导,毕竟我们还是材料商,对色彩的敏感度其实不太高。
Q:石材企业大部份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老一辈传承,新一代接力,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怎样使用好这个接力棒,发挥新一代人的优势?
陈进怡:其实关于“二代”这个命题,不仅仅是石材企业,应该在中国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我是不反感去承袭家里的产业,经过了十多年在公司的学习,深刻地理解到行业有其高标准,没有好的执行力的话,很难顺利开展业务。
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比上一辈人更多,行业内的先辈大部分从小作坊起家,筚路蓝缕,缔造了一个不小的石材全产业链,而我们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市场环境、高度竞争的产品环境,也有很多新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全盘考虑,要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创新,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别人的建议也可以是一个好的方向和参考。
陈进怡:厦门国际石材展最近几年有很大的变化,更多地拥抱变化、开放窗口,吸引了更多的媒体前来报道。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传播导流,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规模上讲,厦门国际石材展也是全球石材行业最大的展会,每年花费非常多人力物力精力和资源进行跨界和宣传,非常期待它大放异彩!
这两年锦盛石材更多的是回归到材料本身,聚焦于把几千上万年的沉淀呈现到大家面前。我们材料的更新迭代是非常高效的,所以这两年展会的亮点就是展呈材料的多面性,应用的多面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