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居行业  家用

首季稳健开局 以科技创新激发中国制造新动能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并公布两年平均增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继续稳步恢复,制造业增势良好,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均已回升至疫前水平。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后劲”如何?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产业链变局以及疫后的产业链调整和变化,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加强研发以及进一步拼抢国际市场份额方面如何稳步推进?

嘉宾

关 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程 楠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

胡 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主持人:赵姗

未来几个季度,工业经济有望保持稳中有升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一季度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制造业增势良好。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后劲”如何?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关兵: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继续稳步恢复,制造业增势良好,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均已回升至疫前水平。展望2021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我国工业经济将稳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首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加速壮大,将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增长极。其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此外,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也将逐步释放,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增长空间(见图1)。

二是我国工业投资有望加速反弹。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各地都在抓紧谋划和储备重大产业项目,这将带动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前两个月企业利润增速大幅反弹,两年平均增长31.2%,利润回升有助于增强工业企业投资信心,加速工业投资反弹(见图2)。

三是我国工业企业效益有望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全球生产和需求恢复均有所加快,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基础更加稳固,有助于改善企业效益。一季度,石油、钢铁、有色等大宗商品价格逐渐回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快速上涨,累计同比上涨2.1%,3月当月同比上涨4.4%,价格上行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会助推上游企业收入和利润增加。

程楠: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给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我国经受住疫情考验,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稳定经济,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到大力推广普惠金融,从助力复工复产到提振消费信心,一揽子举措都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统计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9%,比2月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6%、51.5%和50.9%,尤其是小型企业重回荣枯线、进入扩张区间,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

未来几个季度,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有所起色,我国工业经济将有望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这个预判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恢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扩大县乡消费、增加大宗消费、发展服务消费等,这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的落地生效,将大幅提升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国对外贸易有望稳步回升。三是各部委和地方围绕新基建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安徽提出实施“新基建+”行动、湖南发布“数字新基建”项目名单等,2021年大批新基建项目开工,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胡敏:从数据上看,体现制造业增势良好的三个数据:一是制造业同比增长27.3%,两年平均增长6.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和两年平均增长约3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新动能增势不减,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和两年平均增长率都分别远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是代表性新制造业产品产量增速都非常高,体现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猛烈势头。这也恰恰体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从整个“十三五”时期历年的工业经济增长数据看,这几类制造业都是主要的贡献力量。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和“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看,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放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是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制造业发展空间应该是广阔的。

不过也需要看到,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还不够理想,平均两年增速还下降了2%,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制造业占比还比较大,转型升级压力还较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入比较大、资金投入多、周期比较长,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些都制约着短期内增加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等,还要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其核心就是要加大制造业投资比重和力度,确保资金跟着项目和规划走,也以此推动制造业补链强链和优化升级。

巩固装备制造业持续增长势头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进入“十四五”,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产业链变局以及疫后的产业链调整和变化,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加强研发以及进一步拼抢国际市场份额方面如何稳步推进?

关兵:中美贸易摩擦叠加突发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发生重大调整,更倾向于区域化、本地化和分散化。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为关键的基础产业,是中美竞争焦点,也是美国对我出口管制的重灾区。目前,我国高端电子装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卡脖子”情况。为巩固装备制造业持续增长势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基础,聚焦核心共性问题,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基础,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综合利用首台套、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要补短板,聚焦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卡脖子”环节和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对于短期内实现突破的产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加紧联合攻关。对于短期内无法实现突破但有第三方替代产品的,抓紧时间寻求“备胎”,建立多元化供应链体系,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突破的产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等方式,联合政产学研各方面力量久久为功,做好持续研究。

三是要锻长板,聚焦我国具有优势的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式,打造一批“杀手锏”产品。通过对外开放“走出去”,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是要拓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设,在开拓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综合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突破美国及其盟友对我国的“联合围堵”,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胡敏:装备制造业是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在经历这次产业链变局和调整之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瓶颈、短板,需要补链、强链,强化全产业链条中的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切实形成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

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着力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二是要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三是立足已有优势,统筹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以做强国内市场吸引国际产业投资和技术、资源要素集聚,从而稳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紧抓科技创新为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奠定技术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等,为我国制造业更好应对新的挑战并在世界制造业格局大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须在哪些方面切实发力?

程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政府、企业各司其职、共同发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各级政府来看,在规划制定、政策出台、标准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营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一是依靠创新做大做强制造业。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解决源头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企业敢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制造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制造企业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着重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围绕制造业人才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供需缺口,优化高等院校学科设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共建共享一批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制造业人才的供给水平。

从企业层面来看,无论大中小企业,都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发展。一是鼓励企业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价值。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比如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所需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等,用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三是鼓励企业对标对表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标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并在源头减碳方面提前做好预研预判,做好碳排放管理。

除了政府和企业,还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织的作用。在剥离行业协会、商会现有行政职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了解行业发展水平、掌握企业生存状况的优势,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比如开展行业内的企业评价和产品认证、面向区域提供专业性的人才培训、组织企业开展国内外同业交流等。在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同时,要同步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制造企业发展的第三方组织,切实增强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能力。

胡敏:首先,是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关系一国经济之命脉,发达的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先进的工具、装备和载体,又有强大的就业岗位倍增系数;制造业还是科技创新的摇篮。稳定制造业发展必须作为一项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其次,要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加快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制造新模式;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第三,集中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第四,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运用,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第五,切实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扩大制造业中长期投资和信用贷款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还要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等等。

关兵:一是紧抓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产品,更有底气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为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紧抓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快推广应用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加快智能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培育更多新型消费、绿色消费,充分挖掘国内巨大市场,从需求侧角度推动制造业发展。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跟进前沿技术变化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形成产业梯度良性发展格局。

四是全面深化新一轮改革开放。聚焦稳定制造业发展的土地、人才、技术等,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公开透明合理的发展环境。积极参与WTO改革,推动RCEP生效实施,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积极加入CPTPP等大型自贸区,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解决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开局首季报①丨经济表现超预期用好政策工具应对不确定性

开局首季报②丨劲增18.3%!19位专家带你读懂中国首季经济

开局首季报·问道丨18.3%:高增长映衬经济强劲复苏图景

开局首季报·智说丨市场主体:固稳蓄力 进一步激发活力

开局首季报·智说丨外贸:“双循环”背景下开启发展新格局

时报时评丨理性冷静看待一季度开门红

首季经济答卷亮点生辉 复苏成色十足

经济地理丨同题共答 中部地区演绎高质量发展竞合之道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