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定要有书房?
博尔赫斯说: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太大,只期有一间小小书房,
宛若净土,走进它,便足以抚慰一切疲惫。
在书房中,茶香墨韵、书里芳华,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都悄然刻画。
《书斋说》里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中国人的书房不讲究空间大,却一定要明净,使心舒畅。
清代李漁也在《闲情偶寄》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崇尚“宜简不宜繁”。
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环堵萧然。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
无论在哪,但求窗明几净,小径通幽;
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
日中沉思,静中安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为何一定要有书房?
古人称书房为“书斋”。
斋,洁也,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
古人觉得身入书房,便心神俱静,使性灵得到陶冶,如同斋戒一般。
于书斋内,读先贤书,发思古之幽情,涤心而寻雅趣。
文人多爱香,独处以香为友,读书以香为伴。
书斋添香,不独以熏香论,
画堂外,竹映风窗数阵斜;
书斋内,龙井珠兰香味腾;
或独自静坐嗅香,或广邀朋客同闻满斋芳气,
无不淡泊,无不喜乐。
除了为人熟知的文房四宝,文人的书房里还有第五宝:水盂。
水盂小巧而雅致,富有情趣,是书房中的贮水小罐,为砚添水用。
没了它,无法磨砚,无法挥毫。
若用碗碟替代,那意境也一下子就毁了一半。
青花瓷、漆器、铜乃至水晶,
水盂的质地千变万化。
书房添了它,仿佛就离“雅”更近了一步。
书房中抚琴,也是文人的一种雅好。
悠远的琴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淡泊的琴声“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琴声最宜伴月“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琴声也可对酒“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多数文人的书房内,都会择靠窗位设一盆池,养上锦鲤五七条;
一面是赏玩之乐,一面是大志所托。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又有几人不是日夜在等待着那所谓的“机会”呢。
书房最是养性之所,养性又必属花草。
如兰,如菊,如松柏,皆是君子寄托情怀之植物。
古人讲,入香兰之室,则久而受其香。
在与美好植物相处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也会发生改变。
趣味的清雅与低俗是人所定义的价值,而非事物本身的特质。
但评判体系的形成,却往往与自身的修养有关。
先人谈修养,有“居于仁,而后游于艺”之说,
“仁”以养性,“艺”可养心。
长物清怀,游学研艺,便不觉室外深露湿苍苔。
人怀清趣,开辟鸿蒙,便但见春如繁花恰自来。
王国维的书房
刘禹锡的“陋室”
李白的“青莲故居”
蒲松龄的“聊斋”
鲁迅的书房
陈寅恪的书房
巴金的书房
文人的书房,形形色色,韵味无穷,
是文人舒张自如的精神世界。
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怀清趣之人,一种是心怀浊念之人,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得趣不在多,一书可怡情;
会心不在远,一画可静虑。
人若得一段清趣,
便可观物洗尘、燕居养气、剪欲乐志。
一间小小的书房,便是漱洗尘心的道场。
拓展阅读-->一个人的书房,就是这个人的全部。
*文章来源网络, 侵权请告知!
- 标签:罗湖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信息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热点丨天然气市场化进程提速 短期对居民用气影响有限
张一鸣 作为油气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两个与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文件集中对外发布。6…
-
时报时评丨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周子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党中央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
- 亚布力论坛:听王传福讲述比亚迪的坚守与梦想
- 出游人次将达1亿 端午民俗文化游成新亮点
- 百年纪事(104)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 国际观察丨QDII额度发放常态化 跨境投资更便利
- 基层治理路(10)丨贵州习水:“五到组”网格化探社会治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