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居行业  家用

“穿带”是什么?在红木家具中起什么作用?

“穿带”是中国古家具上的重要部件,其重要性就象梁架对于房屋,脊柱对于人体一样,家具的带出现了问题,如:设计位置不合理,选料制作不当等,都会影响家具的寿命。

再如家具损坏后对“带”的维修不当,便如落井下石,加速其毁坏的进程。

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家具对带的制作各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有专题研究文章对此述及,收藏爱好者们对其亦往往知之甚少。

千百年来,这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关键部件,一直默默无闻地充当着无名英雄的角色。

中国古家具上的“带”

“带”,在古代木工术语中,专指贯穿于木器平面部件内侧,对其变形起管束作用的一类横木。

由于其大都设置在板材的中间部位,很像人的腰带,故俗称为“带”。

其与“腰枨”的最大区别在于,带虽可管束木板,防止其变形,但并不会截断其通顺的纹理,通常只是在内部较隐蔽的地方使用。

因此,并不太引人注意,而腰枨则是明露在内外两侧的,并要截断板材纹理的。

众所周知,木材有干缩湿涨的性质,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干湿不定的气候条件下,频繁地产生剧烈的干缩湿涨运动,一旦处理不当,轻则开裂翘曲,重则破坏榫卯结构。

经过痛若的失败与艰辛的探索,古代工匠发现,只有顺应木材的天然属性,将板材的一侧做燕尾开口,穿牢在几根坚固的带对应滑轨的横木上,使其只能沿横木方向滑动,就既可适应其干缩湿涨的变化,又可控制其不向其它方向开裂翘曲,从而获得一个坚固、平展、纹理通直的平面。

这根神奇的横木,即是聪明的古代木匠面对中国独特的客观环境发明的“带”。

大多数带,是配合着攒边装板的工艺而起作用的。

即四条木边通过四角格肩合成一个木框,用带将较薄木板穿束平展后装嵌在其中,使所有木料的易吸潮、易变形、易开裂、不美观的端面立茬,全部的隐蔽封护起来,免其日后发生损坏,从而获得了一个完全由通顺木纹组成的平面,或作桌面,或作柜门,异常美观坚固。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工艺的封闭式构成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极强的装饰美和构造美,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结构特色和装饰基调。

其余众多的层出不穷的结构形式和装饰手法,大都是围绕着依附着这一基础而发挥发展起来的。

“带”按结构功能分类

穿带:通常所说的“带”,就是指“穿带”,是最常见的一种带。

其薄长的梯形燕尾“穿簧”应做得一头大一头小,两端相差约2—3毫米。

以便能在“带口”内越穿越紧,带口的深度一般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芯板的厚度。

通常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带,大多数家具上都是多根并用,其间隔应在20—50厘米不等。

最外端两根带距抹头的尺寸应是中间间隔的二分之一。

较窄平面上的几根带的大小头方向应一致,以便使面芯板能向同一方向抽涨,保障面板上有一侧是没有“抽涨缝”的完整平面。

较宽大的平面,如方桌面,画案面等,其伸缩变化量较大,如把抽涨缝留在一侧,干缩时常会出现“透天”等缺陷。

这时,穿带的大小头要交替着向相反方向穿人,把抽涨缝分散在前后大边两个位置,以免出现“拔簧”透天的现象。

贴带:是穿带的一种简化,其紧贴在装芯板的内侧,没有穿簧和带口。

常用在较薄、较小的柜子装芯板的后面。

清中期以后,国运衰败,苏作“行活”家具用料更加精打细算,往往椅面、柜门的芯板常薄至3毫米左右,无法出带口穿带,因此,贴带日益流行。

其既可增加强度,又省工省料,往往只需一个胶点或两根布条,即可拉扯芯板及控制其伸缩方向。

虽可说是事半功倍,但并不延年,一旦损坏,难以修理。贴带是在艰难的商品经济环境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托带:与贴带结构相同,没有穿簧,多用在桌面和椅面下起承托作用。

清代苏作桌椅的瘦木面芯下和广作家具的石板面芯下,用的都是托带入清以来贴带与托带的使用日渐频繁,为图省事,往往在一个桌面下同时使用穿带和托带,大有年代越晚,用得越滥的趋势。

撒带:是指四周不用边框的较厚木板上的穿带。

因为其两端没有大边管束,故称为撒带,多用在圆角柜的闷仓盖、银柜上盖、冰箱盖等部位。

平带:是将撒带露于木板外部的部分去掉,只留下梯形燕尾穿簧,使之与木板平齐,给人以平整光净的感觉。

常用在独板折屏等需要两面观赏的家具上。

弯带:是用在床、椅棕藤软屉下面的呈下沉曲线状的带,其作用是支撑着边框,防止棕藤回拉使其变形。

虽然,它起的是枨的支撑作用,但其间接的、最终的作用还是维持了平展坚固的藤面故仍称其为带。

弯带贴近藤屉的一面,往往被倒成浑圆的泥鳅背状,以免藤屉下沉时磨断棕绳。

抄手带:是用两根梯形的木条,对头插在厚木板侧面贯通的透眼内,像人的双手“抄手”一样组成一根带。

因其内外不见带口,故称暗抄手带。

其外观整洁坚固,多用于较厚重木料拼成的平面。

如大型架板画案或牌匾等,笔者曾见到过一个明代画案,其面宽大,用多条硕重板材拼成,至今完好平展,就是用此带穿成。

古建的城门院门也常用此带。

有些民间的“憋死猫”门格也是用抄手带攒结,但可见到明露的带,亦称明抄手带。

竹穿带:中国古家具中的竹家具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品味不凡,曾受到皇家及民间的普遍欢迎。

历代的宫廷绘画和民间年画中都有大量的形象记载。

唯竹材扎接成支架容易,展成平面难。

为此,古代匠师巧用竹性,创造了穿结竹材平面的竹带。

其做法是:趁湿将竹材劈开并压展成平面,然后将其内面需要安装带的位置的竹青以下的竹黄横向割断撬开,并将一坚韧竹条制成的带,趁嫩穿入此翘起的竹黄断口内。

巧妙的竹穿带便告制成,待竹材干燥后,坚固美观且不易松散。

带与带之间的排列形式有多种多样,从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产地、年代、品种、用料的工艺特征。国礼头把交椅赏析!-->推荐点击

“带”的排列形式

平行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最基本的排列形式,即不赘述。

丁字排列:常见于晋南地区民间遗存的形制极古朴的漆木家具上。

其结构是在临近卯头的带的中间打透眼,用一状似门插杆的短托带穿过并备死在卯头上。

此结构的目的是加强固定卯头的力量,以避免年久卯头松脱。

十字排列:多见用于明代工艺讲究的正方禅凳,圆绣墩等带藤屉的家具上,是弯带的十字交叉。

工字排列:常见在经典的明式苏做黄花梨、南榆长方凳的藤屉上应用,是在两平行的弯带中间夹嵌一块小木板起加固作弓。

丰字排列:多见用于做工精良的黄花发、紫檀、红木等方桌上,大多有清前期味道。

其工艺多为造办处风格,其结构是在两根或三根较厚的穿带上,紧贴桌面下芯板的拼缝处刻口,使一较薄的托带沿木纹方向月穿过该刻口内。

完全盖住拼缝,两端连结在卯头上,并多用披麻挂灰的漆里封护,此结构费工费料,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

井字排列:亦称九宫格排列,多见用于苏作用瘿木做面芯的桌椅上。

是将纵横数根托带用互刻榫组成方格状网屉,用以承托横顺纹理差异不大的强度又较低不便刻带口的瘿木面芯板,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

八字排列:是指穿带呈不平行的八字排列,通常能在晋作的半圆桌上见到。

大漆牌匾上也有这种做法,前者是为了便于圆桌边辋的安装,后者是为了防止厚板木胎的开裂变形。

四角排列:亦称“把角弯带”,一般能在苏作榉木家具上见到,是用四根较短小的弯带斜置于床凳藤屉的四角,支撑着四边。

其设计合理,省工省料,手法简练,受力均匀,自身强度高,对边框损失小,是一种极好的事半功倍的设计。

各种带的不同的断面形状,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差异变化。

早期经典的明式黄花梨铁力家具的带的断面多为见棱见角的方形,绝不倒棱倒角。

清初宫廷盛行紫檀家具,精工制做的造办处风格家具上的带,其断面多做成起阴线或抹圆棱极具装饰味。

同时,讲究的挂漆里的工艺也要求把带要倒成圆棱或“指甲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民间各流派的家具。

乾隆时期以后的京作、苏作家具的带几乎都倒成了八字棱或指甲圆棱,只有极少数偏远地区和部分广作彻红木家具上保持着方角方棱的带,前者是因闭塞而落伍,后者则是因料足而炫耀。

“带”肩部的造型变化规律

早期明式家具及正宗苏广家具的肩部多是平齐的。

清前期造办处风格的部分家具肩部多是格肩与大边交合的。

北方民间家具因用料硕厚,其带用料厚度往往超过桌边,故其带肩多削成八字抹头肩或圆形馒头肩。

“带”榫与大边交结规律

形制古朴的民间漆木家具多为透眼备破头楔结合。

样式较老的明式黄花梨铁力家具多用大进小出榫结合。

清代精美的硬木家具几乎全是用半榫结合。

所有半榫结合的带榫上只有苏作的用竹钉固定。

广作的从不用竹钉固定。

做带用的材料应选坚实致密,纹理通直、没有节疤劈裂的木材。

唯不可用杨柳木,因其纤维极短,抗剪力极差,会出现齐茬断的现象,还不如松木杉木好。

“带”常见的材料

铁梨木:是最优选的做带的木材,因其本质坚重,纤维通直长硬,抗剪抗压力均极强,可使面芯带口的尖角在其燕尾穿簧间畅决的滑动,故明式经典的黄花梨家具大都用铁力带。

杉木:木质虽软,但柔中有刚,有一定的抗压抗剪强度,宁弯不折,又廉价易得不易腐朽,用其做带可在带口内“硬下”,使带和芯板紧密配合。

是较经济适用的一种材料,常用在苏作的各种家具上。

黄花梨:常用在最高档的有宫廷风格的精美黄花梨家具上,一般年代较早。

红木:常用在广做红木家具上。

南榆:常用在苏做南榆家具和较晚期苏作黄花梨及红木家具上。

北榆:多用在北方民间漆木家具及北京鲁班馆改造修理的硬木“倒饬”活上。

银杏木:多用于早期黄花梨及榉木苏作家具上。

核桃木:多用于晋作家具上。

紫擅:在极少数造办处风格宫廷家具上可见到。恭王府寿字纹圈椅赏析!-->推荐点击

“带”常见的修理方法

凡古旧家具出现面板翘裂等毛病,大都是因为穿带出了毛病。

垫:如带通体损伤不大,只是穿簧与带口配合不紧而略有松动。

多是由于带年久干缩所致,可用老藤皮垫在穿簧与带口之间的间隙内,即可将二者穿紧。

老藤皮韧滑,薄而不断,是修带的绝好材料。

补:如带的燕尾穿簧榫破裂损坏严重,要对其进行修补,先将其沿原燕尾角度向下剔平修整若干,再用坚韧的木材粘补,制成原状。

托:如原带簧完全损毁,可将其穿簧完全刨光。

再向下重新开出簧口,与大边组装时可在大边带眼内垫木片把带原位置托高。

此法虽外观上天衣无缝,但对带榫的强度有影响,不可轻易采用,应视带的厚度而为之。

贴:如带簧榫损坏十分严重,并牵扯到以下相邻部位。

可将其彻底截去约一厘米左右,重新贴上木料做出新簧,除用胶粘外,还可用螺钉或竹钉来加固。

这种方法可较好的保持原带的外观观赏效果和文物价值。

接:穿带榫肩裂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损坏,应视具体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榫接方法。

原则是新榫粘合处应尽量避开受剪力较大的原肩部。

换:如旧带彻底损坏或丢失,确已无法修理,只好换成新的。

拓展阅读-->瞧!那些隐藏在红木家具“部位”的小秘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可以看黄的yy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