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产生7-10万名“植物人” 神经调控技术将成研究脑功能疾病重要手段
5月12日讯(记者 牛荷)慢性意识障碍(DOC)是临床难治性病症,是医疗专业领域的攻坚课题。近日在《第六届意识障碍诊疗技术基础培训班》上,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们分享了DOC领域的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经验。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神经外科主任王硕和神经外科书记张建国出席开幕式
据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脑外伤、脑卒中以及心跳呼吸骤停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中毒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有的患者无法从急性昏迷中完全恢复,大脑似平进入到一种长期“沉睡”的状态,医学上称之为“植物状态,老百姓俗称为“植物人”。
在医学科学领域归到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范畴,我国每年因车祸外伤、卒中、心跳骤停等原因产生约7-10万名“植物人”。临床传统治疗“植物人”的方法有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康复理疗和环境刺激治疗等,目前我国的神经调控技术主要以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为主,神经调控技术不仅仅是治疗,也是研究脑功能疾病的重要手段。
资料显示,神经调控发展的趋势聚焦于靶点的精准定位、联合靶点、微创等方向,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深部脑刺激(DBS)、脊髓电刺激(SCS)、经颅磁刺激(TMS)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多种神经调控方式对DOC患者有肯定的促醒作用,神经调控治疗可能成为临床治疗意识障碍的有效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希望此次培训能让学员们获取更多意识障碍领域的前沿资讯,广泛了解临床应用新手段经验及进展,共同推动中国意识障碍诊疗事业向纵深发展。
此次培训班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艾维肯科技发展中心共同主办,110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区90余家医院,其中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武汉第一医院、武汉中心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南京紫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医院。
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意识障碍(DOC)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培训工作,规范建立各级医院系统的治疗体系,是推动意识障碍治疗各项临床新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意识障碍治疗水平的重要内容,更为引领意识障碍诊疗走向更为系统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提供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
- 标签:惊世情仇
- 编辑:杨保录
- 相关文章
-
国资委部署国有产权管理:推动混改企业转机制、上市公司治理
6月11日讯 据国资委网站消息,6月10日下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全国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会议,总结“十三…
-
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6月11日讯 今日,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发文显示,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
- 央行:2021年一季度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364.62万亿元
- 严查粮食流通违法违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动“亮剑”
- 路见不平拔”钉”相助 大兴清理“残钉”行动消除群众“脚下隐患”
- 美呗升级高端医美严选平台 斥资1000万成立保障基金
- 免疫“双子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