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南通]一把棕榈叶编出千年民间文化—铁丝编织工艺品
作为传统手工艺,棕编已有千年历史,旧时就有不少手工艺者以此为生。而今,从事这一行业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2011年,棕编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这一手艺能得以和传承。
曹桂华展示精湛的棕榈编织技艺。 记者 黄哲 摄
曹桂华精湛的手上功夫,为1895产业园的手工艺双年展带来了大量人气。大家都聚精会神地低头观看着,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来编制的工艺品。作为原材料的棕榈是一种常绿乔木,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各种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但一个精巧的棕编作品要经过选材、熏蒸、浸泡、编织成型、刷漆烘干5道工序,而且还要注重作品神、形、趣的完美结合,至此,活灵活现的作品才能算真正完成。
曹桂华拥有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拿起一片嫩棕叶,扯、拉、叠、剪、插……只见他熟练地将一片棕叶分割成许多小部分,而后手指快速地翻转、折叠、剪裁,一会儿,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便跃然手上。
“棕编作品颜色不同,那些浅黄的,是用烘干过的棕榈叶编织的,因为脱干了水分,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而翠绿的是新鲜叶子编成的,虽然好看,但保存时间不长,时间久了会变形。就像刚刚的玫瑰就是用新鲜的棕榈叶编织成的,如果撒上一点水则更加生动逼真,却不能长久保存。”曹桂华向我们解释说。
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参加“2014中国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棕编手工艺人曹桂华静静地坐在简易桌子旁,编织手中的一件件作品。在桌上,摆放着用棕榈叶编织成型的花鸟虫蛇,这些作品黄中带青,清新朴实,神态迥异,仿佛活了一般。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榈叶。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属于叶编的范畴,它始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棕编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从曹桂华的手上诞生,有蚱蜢、壁虎、猴子、老虎、龙等,无一例外它们都是由棕榈叶编织而成。耐不住我们的要求,曹桂华拿出一片嫩棕叶,扯、拉、叠、剪、插……手指几个翻转间便编出了一朵棕编玫瑰。
扯拉叠剪插,棕榈编织传承千年文化
“无线南通,城市在你我手中!”欢迎安装南通报业“无线南通”手机客户端!苹果手机Appstore搜索“无线南通”下载。系统手机可通过360手机助手下载,还可扫描二维码或登录南通网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