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技艺与创新发展两不误 吴中“山花”多烂漫-小型石雕工艺品
“打个比方,这座象尊能卖50万元,其中材料成本约为10万,40万就是手工艺的价值。如果把材料换成白玉,效果就要差一些,因为它无法体现出青玉的刚硬度和色泽,而且成本会高出很多。”如今,对于青铜文化颇有研究的马洪伟已经在青玉雕刻走出了一条独门之,除了象尊之外还雕刻了猪尊、鸟尊等系列作品,通过青玉来展现的青铜器效果。
传承技艺与创新发展两不误
马洪伟的玉雕《象尊》看似是一件小型青铜器,实际上却是用青玉雕刻而成。“青玉的色泽和青铜接近。青铜器的硬度和纹色通过青玉来表达,更能体现立体感和审美感,同时又能将玉雕的精耕细作与青铜文化融合在一起。”马洪伟说,很多玉雕之所以昂贵,因为材料本身价格就高;而他选择相对低廉的青玉,则更能把玉雕的价值体现在工艺上。
吴中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光参展苏州民博会的就涵盖香山建筑技艺、苏派砖雕、苏作家具、苏工玉雕、刺绣、盘金、缂丝、织罗、木雕、核雕、石雕等十多个门类。虽然门类齐全,但是要想拿到业界的最高荣誉,光凭数量是无法取胜的。创新,便是很重要的一环,这在获的三件作品里均有体现。
吴中区能一下子拿到三朵“山花”,不得不提其在首届苏州民博会上演的“指尖传奇”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翻开吴中区文艺界最高入选名单,不难发现12个“山花”中,光最近两届就有5个。再加上之前我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吴中区以9件作品位居各县(市、区)首位,这是吴中三届区委、区高度重视民间文艺人才培养的结果。
作为我市的民间工艺之乡,近年来,吴中区民间工艺作品屡获大,共有8人、12项作品获“山花”,数量居全国县(市、区)级首位。在这片沃土上,良好的生长让“吴中山花”绽放苏城。
“山花”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我国民间文艺最高,每两年评选一次,吴中区的三朵“山花”均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2014年11月21日,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共汇聚了全国20个省、50余个城市的3000余名民间工艺美术工作者。作为最大的展区,吴中区展出面积达3800平方米,处于整个民博会最显著的入口。参展会员达到约250人,作品总量达600多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领先于各展区。 在吴中展区,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钱建春的“山花”作品移动砖雕门楼。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品间矗立着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砖雕园林,格外抢眼。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均材实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是一夜之间“造”好的。“如果按照传统技艺,这座门楼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来需要2年时间,而这座门楼用专利的结构化可移动式,各个部件只要2个小时就可以在现场拼接完成。”钱建春介绍,除了这座门楼,旁边的假山、水池、亭子、照壁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可移动式的园林。这座砖雕门楼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总重量约为35吨,各部分可以在工厂里同时进行制作,再由吊车到现场进行装配,不仅制造更加省力,成本还能减少一半。钱建春表示创造这个移动化的园林是受国外的装配式建筑的,从原来的装配式建筑40%工厂化达到现在的95%工厂化,这个更可以体现在文化传承上。2015年是吴中民间工艺发扬光大的一年。7月5日,“巧夺天工光福雕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30名光福民间手艺人携50余件精美雕品,展现出中国工艺文化的精深。同月16日,《吴中文库》亮相徐州的第五届江苏书展。当天最大的亮点,不是卖书的吆喝声,而是以第十一届“山花”得主陆小琴为首的手工艺人,他们在展台现场雕刻表演,吸引了不少徐州市民的目光。
此外,像钱建春的可移动园林放在大厅里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许忠英的《十二月花神》将一年四季的12种花朵刻在方寸之间的核雕里,每一朵都有各自的形态,栩栩如生。
目前,吴中区民间工艺从业者达上万人,有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如何将这群人形成老中青三代的梯次配备,一直是吴中区探索的方向。对此,该区按梯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大师们技艺、文化“”,帮助青年艺人快速成长。区文联已经举办多届文艺家读书班暨文化经纪人高级班,以更好地培养民间工艺家,确保文艺人才梯队不断层。此外,吴中区还与省文联合作,组织大师赴南京参观学习文化产权交易所,包括三朵“金花”在内的近50人均得到了南京高校的教授、学者授课。(记者范易)
首届苏州民博会上演“指尖传奇”
获得本届“山花”的三名吴中民间手工艺人,除了许忠英是“50后”外,其他两人均是“70后”的中生代,包括上届“山花”得主陆小琴,而她同时也是许忠英的徒弟。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在浙江省海宁市颁,作为民间文艺大市的苏州共摘下五朵“山花”,其中三朵出自吴中区,分别为马洪伟的玉雕《象尊》、许忠英的核雕《十二月花神》、钱建春的砖雕《移动砖雕门楼》。
对于这些从业几十年的能工巧匠而言,技艺已属精湛。而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则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不断适应时代脉络的发展需求,从艺术的角度不断创新。
完善励机制注重梯队培养
近年来,吴中区以民间工艺为龙头,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这与其长期实施“精品战略”密不可分,是推进文化强区的一个美丽缩影。
为有效激发文艺人才的创作热情,吴中区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和励机制。“对于获得省级以上的重要项,我们给予1??1的励配套,成绩突出的还有重点励。”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乐江说,多年来全区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增幅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很大一部分用于励文艺人才。比如每两年评一次吴中文艺名家,每五年评选吴中区文学艺术成就。加入省级以上文艺协会会员也有励,截至今年全区共有国家级协会的文艺家72人,省级13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2011年以后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