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工艺品制作方法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
“接下来,我们还有更远的要走。”在孙庆忠的“计划”里,老师们接下来要做的是,系统学习陈鹤琴、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理论,“不仅要会实践,还要能著书立说,要成为乡村幼儿教育与教育的行动者和研究者。”
6月2日深夜,喧闹了一个白天和黑夜的侯兆川依旧人声涌动,幼儿园的老师们毫无睡意,她们舍不得脱下漂亮的演出服,互相用手机留存着美丽瞬间,回家赶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止不住欢笑,相互分享着适才演出时的“状况百出”。
而这只是孙庆忠带领社大团队的第一步“培养计划”。
社区大学每年都要搞一次庆典,老师们设计,们参与,这场庆典把盘上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如今的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孙庆忠的话说,大家在共同干事业,而非仅仅是工作。3年时间里,在孙庆忠的带动下,老师们的下,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红、新乡学院教师汪德辉、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军奎等陆续加入社大,今年连教育局幼教科科长窦新文也开始“蠢蠢欲动”,要在社大开设“情歌传唱”课程,张靓的父亲是下棋能手,也希望在社大施展才华。社工团队越来越壮大。此次川中行,孙庆忠专门邀请了辅仁大学著名行动研究专家夏林清给老师们开展了一次工作坊。
听到这个消息,孙庆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一些人是自带马达的,尽管青娥在病中,这都没有她通过行动探寻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的。”
直到现在,副园长曹菊芳和保任房玉苹还记得2012年的那场封山大雪,“大雪满园”让老师们担心孩子们能否上课。“没想到,第二天家长送来孩子的同时,都自己带着铁锹、小推车,来帮我们清理积雪。原来教育就是,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另一颗心灵。”菊芳说。
“我们这所依托幼儿园的乡村社区大学,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业技术学校,而是终身学习的学校。”那一次,孙庆忠第一次给“川中社区大学”定性。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在“外人”孙庆忠眼中,乡村教育有着怎样的图景?当年第一次辉县之行,孙庆忠带着学生走访了拍石头乡、沙窑乡、西平罗乡的几个中心校,欣喜的是看到了张青娥、文、刘光华、赵福平等一批教育人对乡村教育的和坚守,但令人的是,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甚至教育者开始逃离,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独留下一座大山守候着这片寂寥的黄土地。
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村民、孩子与幼儿园老师的大联欢———川中社区大学两周年庆典。这里距离辉县县城50公里,从城里开车过来要转好几个山坳,还要钻过两个穿山隧道,是名副其实的“大山深处”。但就在刚刚,音乐、华服、闪光灯,如同从天而降,了整个侯兆川,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像“朝圣”一样赶来这里,他们的心是热的,脚步是匆忙的,眼神是欣喜的。音乐骤响,身着华服的演员闪亮登场,伸长脖子的汉子目不转睛,因为他的媳妇儿就在舞台中央,正做游戏的孩童一跃而起,因为舞蹈队列里有他的亲娘,姑娘媳妇们早早守在舞台楼梯处,等待着舞文弄墨的婆婆或妈妈。
当年,陶行知曾警戒,要想将这种乡村的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方能成功。
——编者
在社区大学庆典庆功会上,孙庆忠和川中幼儿园老师一起畅想社区大学未来。
四邻八村与川中幼儿园里的灯光依旧灼灼炽热地亮着,光晕撒满了周边的田地,沉甸甸的麦穗和着虫鸣在微风中摇曳。
宋琪、玉苹们的家都在县城,每周只能回去一次,文艳的夫家则在遥远的浙江,她们的孩子都跟着妈妈在川中上学。对于这群“城里人”来说,来到深山当个“小孩头”已经“强人所难”了,如今还要兼职当“大学”老师。而远在的孙庆忠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每年还要抽出时间到各地调研,社大如何前行?
6月2日,一本带着浓浓墨香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出炉了,这本36万字的年刊,集结了来自辉县教育局领导、社大教师、义工、与社区大学的情感故事,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文字赫然纸上,老师们掩饰不住兴奋,“没想到自己能写这么多的。”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意识,使得这个‘斗米王侯’的风水宝地,依然没有走出贫穷的恶性循环,当时很多学生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山外求学。”谈起当年创办侯兆川教育中心的初衷,时任辉县教育局局长、如今的副市长崔满元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牵挂。
川中“火种”
“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乡村教育梦,一个自身成长的梦,你能想象文艳、菊芳们中的任何一位,有一天会知名师范大学的,去讲她们所理解的陈鹤琴、陶行知吗?也许会有人说,这是白日做梦,是海市蜃楼,但是我相信,只要有情怀、有行动,就能做出大事。幸好,我们都有这样的情怀,而且我们相约一同行,坚定而从容。”孙庆忠说。(记者解艳华)
彼时的张青娥身体状况开始恶化,经常处于化疗中,川中大学何处?谁来引领年轻老师们的未来发展?为了实现老友的乡村教育之志,孙庆忠无意间担起了这支“铁娘子军”的导师,并引领这支铁军创造了一个大山里的奇迹。
2015年4月26日,张青娥园长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这支铁军部队,悲痛中,文艳扛起了川中幼教和社区大学的大旗。
“课程没有任何教材,全凭自己搜集和准备,老师们刚开始也没有信心,觉得这条太难走了。”郭文艳回忆两年前开班时的场景说,家长们刚开始很好奇,但后来觉得没有太大吸引力,又回到了麻将桌前。
原标题: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
台上一派欢腾,平日里安静的川中大地如同一鼎煮沸的铁锅,咕嘟嘟地冒着“热气”。为了这股热气,有一群人已经酝酿了3年。
“都是家长里短,炕头灶台娓娓道来。”山里人乐了,这不都是我们家里的事吗,教授对这些这么感兴趣呀,说的还挺在理。孙庆忠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农村进行田野考察是他教学生活的一部分,“田野工作表面上是在记录他者,究其本真是在记录我们自己,是在为我们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田野工作的命脉所在。”与关注搜集乡村资料的田野工作者不同,孙庆忠赋予这项工作更“浪漫”的解读,如今,他把这种解读转移到“社区大学”。
在一次次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分享和碰撞中,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像安装了一个个小马达,“突突突”地发动起来了。
时间追溯到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侯兆川教育中心调研时,结识了川中幼儿园时任园长张青娥,当时的张青娥已经是一位癌症患者,但她依然主动请缨从城里来到川中建设这所乡村幼儿园。
2014年3月下旬,“川中社区大学”在张青娥的强力推动下拉开帷幕,教学地点设在幼儿园,教师由幼儿园老师担任,结合幼教老师们的特长,第一期社区大学开设了“国学知识”、“舞蹈”、“美工”、“生活与健康”4门课程,竟然有80多人来报名上课。
孙庆忠教65岁的村民王合月写自己的名字。
“社区大学?咱幼儿园老师也能办大学?为家长上课,我们能胜任吗?要上哪些课?怎样上?”在时任副园长郭文艳眼中,张青娥身上有一股超乎的“大胆”,“她总是比别人早走一步,一件事只要想好了,认定了,千辛万苦也要实现。”郭文艳说。
一个多月后,在社区大学开班仪式上,孙庆忠作为第一个“外援”社区大学。据幼儿园老师描述,当天川中教育中心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在指导老师们开办社区大学的过程中,孙庆忠带来的不仅是办学、方向和方法,更多的是给老师们注入动力。孙庆忠患有眼疾,医生曾他,如果不好好视力,10年之内很可能失明。对此,孙庆忠心态很平和,他告诉老师们:“我眼睛不好,但此时依然能看到满天星斗,这就是我的幸福。人不能因为太在意生命的长度而忽视生命的厚度。”
“原来我就是想做个安静的幼儿园老师,但是担子来了,我不想张园长、孙老师。我希望老师们都能过一种幸福有的教育人生活。”文艳说。
一个多月后,孙庆忠再次来到川中,他与社大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又与老师们商量社大课程设置,一次次修改,最终确定了16门课程。此后的每个学期,孙庆忠都要来社大一次,与老师们座谈,与们分享。
被激活的老师们
除了人文课程,社大还开设了大量手工课,孙庆忠希望这些课程能依托乡土资源办出乡村特色。为了教授们做创意手工,放学后,老师们跑到河滩上捡石头,去边捡落叶,晚上再加班做成半成品。为了做好一节布艺课,文艳托人搭车到市区熟人的窗帘店搜集碎布,后来家长们还自己带来了剪刀、瓶子和铁丝等工具。手工老师李素美说,如今已经分不清老师和学生了,大家比着进步,看谁的创意新颖。
西沙岗村的郎晓云曾经有这样一段深情告白:“以前心情不好时我就去麻将桌,每天打麻将、种地、做饭,就是没有智慧。但社大正好弥补了这一欠缺,一个普通人也和艺术挂钩了。社大把家长一个个变好了,家里变好了,教育孩子的态度也跟着转变了。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生活链接啊!”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及寄宿制实施之后,乡村学校几乎被连根拔起,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彻底脱节。”乡村学校如何寻找自己的之道?如何通过教育、教师留住乡民,让乡土文化得以和继承,这是辉县之行带给孙庆忠最大的思考。
2014年秋,王彦担任了“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的任课老师,“刚开始我想盘上这么小,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和贾龙帆老师一起查资料,不查不知道,原来,盘上有这么多典故和历史人物,我开始静下心来规划这门课的安排。”为了这堂课,第一次当“大学老师”的王彦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查资料,准备ppt,背讲义,老师们提意见。当优美的郭亮村“挂壁公”、“赵长城遗址”等实景和人文故事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王彦说,我们教育孩子要爱家乡,可是连大人都不了解家乡,怎么去爱呢,上完这门课,我和很多盘上人会骄傲地说,我是盘上人。
半年多以后,这个在孙庆忠脑中的美丽画面,在部下郭文艳、曹菊芳脑子里还是一个“模糊概念”的社区大学悄然诞生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幼儿园的社大教室开始沸腾起来,在这里,64岁的王合月,第一次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曾经自卑、人前说话舌头打颤的王军礼跳出了人生第一支舞蹈;因为上了社大心理咨询课,赵圆圆不仅改善了与大女儿的关系,还被丈夫羡慕说,你进步太快,我都快追不上你了。
深山里的“大学”
安装马达
早在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和河南辉县川中幼儿园时任园长张青娥共同推动创办了川中社区大学,带动乡村幼儿教师参与培育乡村文化,激活了村民,也以此激发老师们的教学智慧和。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河南辉县川中幼教老师群体,走近孙庆忠。
近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为主题的常委会上,教育界委员认为,乡村教师是有待激发的智慧群体,是乡村文明生活的传承者、建设者、享有者,扶贫时,应以他们为主体,点燃他们的热情,挖掘出他们的潜在智慧。
“不仅尽力而为,更要全力以赴。现在我更多的是考虑这个团队,任何时候都不能掉链子。”作为副手的宋琪的话,让文艳为之一振。
“家长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好了,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收获的喜悦超越了苦累,我还年轻,川中有我太多的梦想。”作为社大老师的核心之一,张靓边说边挥洒泪水。
在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的工作坊,孙庆忠和幼儿园老师通过舞蹈教育。
直至后来张青娥离世,这批铁军部队大多选择留下,他们也成为日后筹建乡村社区大学的火种。
文艳话不多,但总是走在前边的那个人。暑假里,生态园里的草比玉米高,文艳带着几位老师和创业队,每天早上5点就到园里拔草,一直干到天黑。用老教师兼门卫吕建山的话说:“一天两头看星星。”
“在川中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件大事,创办一所社区大学,小而言之,可以亲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大而言之,可以办成终身学习的学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每一个家长也是一颗种子,我们把种子埋进土里,看看乡村生活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早在90年前,陶行知曾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中提出,乡村学校要做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乡村生活的灵魂。与张青娥相识一个月后,受其对教育满腔热情的感染,孙庆忠向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3年前的川中幼儿园刚刚成立,校舍是新建的,孩子是新招的,教育团队是新组的。身患绝症的张青娥此前已是辉县教育的一面旗帜,其雷厉风行、超前的作风在当地教育界早负盛名。这一次,她用孱弱之躯和强大的教育理想再次带动并了一批年轻的姑娘小伙负笈盘上(侯兆川被当地称为“盘上”),其中很多是她的老部下。张青娥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铁娘子军”,他们将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论作为幼儿园的主要办学,用一年时间开荒拓土,开辟了60亩以种植葫芦、红薯、花生为主的教育生态园。幼儿园从课程设计入手,将乡村的自然资源转变成为课程资源:河滩里的卵石成为孩子们作画描摹的艺术品;玉米皮在手工制作中华丽转身为小拖鞋、小靠垫和盛开的花朵。在试验田中,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和农业知识。